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後金融風暴時期的中小企業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後金融風暴時期的中小企業

黃慧文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金融風暴後的經濟現況

金融海嘯的發生源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價格開始出現下跌,多家房地產仲介公司及金融機構紛紛出現經營危機,在寬鬆貨幣政策、低估金融市場風險、公司管理不良、儲蓄率過低、過度舉債及政府赤字惡化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下,20078月爆發次級債危機。

次級債危機連帶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全球股市由美國開始領先下跌,迅速地由股票市場蔓延至資本市場,造成短期借貸利率變化劇烈。在整體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情勢下,全球先進工業國家的銀行亦紛紛捲入美國次級債的漩渦,導致次級債危機蔓延,進而波及各國投資銀行,連亞洲各國的政府機構如日本、新加坡與中國的央行也無法避免。

接連的金融危機事件使得全球金融市場迅速惡化,並進一步地衝擊實體經濟,銀行間開始拒絶借貸,全球貨幣市場加速緊縮,形成了信貸危機,出現了流動性或信心不足情形,國際資金大幅度移動或抽手,導致全球股市的波動性加大,市場更加脆弱,進而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圖1)。

 

1  全球金融海嘯連鎖效應

 

2008年全球經濟步入衰退,造成消費縮減及需求減緩。經濟危機雖由美國而起,但因各國在金融海嘯發生前,或多或少均存有經濟或金融問題,使得金融危機得以快速傳導到全世界各國。接著各國面臨房市價格崩跌及商品價格的大幅度波動,新興及亞洲市場則因歐美主要已開發國家迅速撤資,及出口國內需疲弱導致貿易萎縮,全球經濟面臨二次大戰後最嚴重的衰退,影響範圍包含出口下滑、失業率持續上升、產業重整及整體的經濟表現等,台灣的經濟景氣難免受到波及。

此波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經濟的全面性衰退,亞洲亦受衝擊,但相對於歐美各國來得小,影響範圍波及投資銀行、金融體系、金融業、製造業、服務業,以及實質經濟的發展。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祭出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並針對金融海嘯後的產業重新出發方向及策略進行規劃。各國政府幾乎一致性地推動大規模的金融解救方案、擴大寬鬆的貨幣政策與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防止經濟進一步衰退,並刺激經濟的復甦。而這些經濟政策2009年下半年起逐漸發揮效果,多數國家經濟衰退的情形已獲控制,全球經濟亦似由衰退轉為復甦。

觀察國內外經濟景氣相關統計及趨勢資料可得知,全球經濟走勢己經漸漸走向穩定成長的趨勢,儘管高盛案及歐洲國家債信的爆發為市場投下震憾彈,加上中國房市政策和冰島火山爆發的連鎖影響,但全球經濟仍在美國經濟景氣持續復甦、歐洲地區經濟景氣亦顯示持續復甦跡象、日本季成長回復至正成長,以及亞洲新興國家經濟仍持續擴張態勢下,全球經濟己漸漸地自谷底走出。然而因為經濟結構仍屬復原時期的脆弱階段,金融危機的風險仍舊存在著,亦尚需修復金融體系及產業結構。因此,中小企業除需解除現有的危機,更要面對新的挑戰,讓企業得以永續經營。

中小企業金融海嘯資金調度創新研發產業轉型出口衝擊併購整合財務規劃全球市場經濟復甦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