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產業競爭力走下坡?
孫明德、許碧書 (2013/01/10)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期》
問題何在?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2012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台灣競爭力排名仍居全球第13,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香港、日本及卡達,而瑞士國際管理學院(IMD)所公布的「2012年世界競爭力」,在59個受評比的國家中,台灣雖因「經濟表現」評比較2011年下滑,排名由第六位降至2012年的第七位,在亞太地區僅次香港及新加坡(表1)。
表1 國際評比機構最新評比結果
雖然國際評比機構皆對近來的我國競爭力表現表示肯定,然而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公布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台灣在2011年所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不如北韓,僅較安哥拉高,政府雖然澄清當年度有美商AIG、凱雷及美商大都會等數件大規模外商因轉讓股權而匯出款項導致排名不佳,但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11年僑外投資僅為49.6億美元,雖比2010年成長22.4%,但仍低於近十年平均僑外投資70億美元的水準,顯示台灣雖然擁有全球前十名的國際競爭優勢,但卻無法吸引大量國外投資資金挹注台灣的產業發展。
2012年歐債危機擴散,歐洲經濟陷入衰退,加上美國及中國經濟持續放緩影響,貿易活動明顯下滑,已讓台灣全年出口幾乎可以確定呈現負成長,此對外貿依存度超過50%的台灣而言,出口競爭力的衰退將會衝擊經濟成長的動能。為了瞭解近來產業出口競爭力的變化情形,本文擬以占我國出口98%以上的製造業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主要貿易地區市場占有率的變化,找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關的建議。
在主要貿易地區出口競爭力的變化情形
(一)中國市場:我國製造業出口過度集中且競爭優勢已逐漸弱化
首先,從我國最大出口地區─中國來看我國產業的競爭力表現,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對全球製造業產品的進口呈現負成長8.9%,其中亞洲主要國家中又以我國的減幅最大,達17%,遠高於日本(-14%)、東協六國(-10%)及韓國(-9%)。2010~2011年在全球景氣復甦帶動下,中國進口製造業產品分別成長約33.6%及17.5%,然而這兩年期間亞洲主要國家中,又以我國出口至中國之成長最低。而2012年1~8月中國雖因政治因素減少對日本製造業產品的進口,但在中國進口替代下,同樣也減少對台韓相關產品的採購,且我國的減幅仍然高於韓國,顯示自金融海嘯以後,我國製造業產品在中國的出口動能明顯鈍化(附圖)。
附圖 我國製造業在主要出口地區市場占有率變化情形
另再從我國製造業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變化來觀察,從2002年的14.16%,持續下滑至2012年1~8月均值10.03%,長期呈現下降的走勢,同樣地我們也發現日本及韓國的市占率也在緩步下滑,這是中國致力於產業升級,取代部分進口,加上消費型態的轉變,使得原來因為亞洲產業分工所產生的進口需求的比重呈現下滑所致。再就個別產業競爭力來看(表2),2012年1~8月我國製造業在中國市場的出口結構主要以電子零組件業(占總進口值的58.51%)、其次為化學材料製造業(13.76%),再次為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6.26%),若與韓國及日本相比較,我國製造業出口太過集中在電子零組件業,因此若遇到產業景氣波動時,將較日、韓等國難以透過其他產業來平衡出口風險。加上市場占有率已由2006年25.43%下滑至2012年1~8月均值的22.46%,反觀韓國其市占率卻由2006年的18.11%,上升至21.95%,顯示出我國電子零組件業也面臨著韓國積極搶占市場的威脅。此外,中國對化學材料及基本金屬等產品的進口並沒有緊縮的現象,惟對我國相關產品進口有放緩的現象。
產業競爭力、外人直接投資、出口市場占有率、電子零組件、產業升級、美韓FTA、歐韓FTA、國際品牌、產業多元化、進口替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