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海耶克轉赴芝加哥任教
施建生 (2007/06/06) 《台經月刊第30卷第6期》
自1931年海耶克到達英國講學後,他立即對英國發生良好的印象。等到住了一個階段後,他更感到在這裡生活是他一生最感滿足的。於是到了1938年他就申請入英國籍一直終身保持。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他就隨倫敦經濟學院遷往劍橋。對於這一小小的大學城,他非常欣賞,感到特別的適意,他已完全融化在英國的社會中了。他說,「英國的生活方式對於我全部的習性與氣質非常適合,除非有特殊的情況,我應該永遠不會願意離開這一國家。」「如果我能繼續住在劍橋,我肯定不會再離開英國了。」(F. A. Hayek, Hayek on Hayek,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p.98, 126,此書嗣後簡稱HH)
但是,到1949年12月27日他卻離開了。這當然是由於發生了「特殊的情況」。這一情況就是他的家庭發生變故,他要與他夫人離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簡單地說,他早年就與他遠親的表妹海倫(Helene)青梅竹馬一起長大,然後逐漸發生愛情,到了談到結婚的階段。可是後來倆人發生了誤會,他的表妹就與他人結婚了。他在失戀的情形之下也就與另一位他認為很與海倫相像的小姐海蘭(Hella)結婚了,這是早在1926年的事。儘管如此,倆人仍時相往來,都感到各自的婚姻不很美滿,在1930年代初就考慮大家都離婚。(Alan Ebensteirn Fridrich Hayek, A Biography, Palgrave, 2001, p.167~8,此書嗣後簡稱Biography)後來海耶克雖然轉往英倫任教,他仍常在假期中回到維也納與她會面。最後一次是1938年,那時歐洲的局勢已很緊張,隨時都可發生戰爭,但他仍冒險前往。因為他對於這條道路已走了多次,已很熟悉,不怕不能找到山麓中的小道而回。
翌年二次大戰終於爆發了,所以從1939到1946年間,他倆就斷絕了聯繫。到了戰後他首次回到奧國去訪問仍留那裡的家人。不料於途中,忽在車站中遇到他的表兄著名的哲學家魏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告訴他海倫仍可自由再與他結婚。這時他就決定不管會對他與他的家人帶來多少痛苦與代價,都要設法與他的妻子離婚(HH, p.22)。但是離婚並不簡單,首先要考慮的經濟負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芝加哥大學終於1949年要聘他前往任教,他就立即接受了。他曾如此說:「使我立即接受芝加哥大學這一邀聘的,完全是由於這一邀聘,使我多年來一直想要完成,後因戰爭而不得不延後的離婚與再結婚的願望,創立了財務上的可能性。」(HH, p.126)
但是,當他向他的妻子提出離婚的建議時,她卻堅不允諾。這樣這件事在英國就無法完成,他就想到美國去解決。於是他於1949年12月27日就飛到紐約,去參加正在該城召開的美國經濟學會的年會。就趁此機會寫了一個短簡插入亦來開的美國阿肯索大學(University of Arkansas)經濟與商業系主任杜蘭(Harold Dolan)之住房的門下,問他有無可能請海氏為該校之客座教授。他之所以選擇該校是因為阿肯索州對於離婚案件之處理甚為寬鬆。杜蘭的答案是正面的,他就這樣先到芝加哥大學擔任冬季學期的客座教授,然後於春季到阿肯索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海耶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自由的憲章、經濟與政治哲學、倫敦經濟學院、到奴役之路、自由市場、計量經濟學、思想跨界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