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東協加三的發展與研析
廖舜右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東協加三的重要性
東亞區域經濟合作與整合是多元且複雜的過程,除受到區域強權的策略、全球化的壓力,以及美國的政策影響之外,東協十個成員國的態度,是現階段東亞經濟合作與整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東亞的多邊合作以東協為主體,無論是「東協加中國」(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ACFTA)、「東協加日本」(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JCEP)、「東協加韓國」(ASEAN-Korea free trade Area, AKFTA)等自由貿易合作,或是東協加三/十加三(ASEAN Plus Three, APT)架構下的各項合作,包括「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在內,皆以東協為合作重心。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實力與日俱增,再加上東協十國的市場,其龐大的經濟實力與商機不容小看。若中日韓與東協國家成立一個完整的自由貿易區,其間的貿易自然會大幅增加,經貿關係也會更為緊密,相對也會排擠其他非會員國家的貿易機會。同樣的,若其他國家能加入,也可能會產生更多利益。除此之外,東協加三未來的經濟實力可能足以與歐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抗衡,因此其發展對於東亞地區的經貿擁有重大影響。
東協加三的緣起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在東協的積極推動下,東協十國與中日韓三國在吉隆坡舉行首次的非正式會晤,由此形成的十加三機制成為東亞經濟合作的主導框架。1999年東協與中日韓發表《東亞合作聯合宣言》,正式啟動十加三的機制,成為東亞經濟合作的主渠道,是東亞經濟合作的主戰場。此後,「十加一」與「中日韓」會議與「東亞高峰會」陸續召開,合作呈現多層次、多管道的結構,其中東協國家十個成員強調東協是整合東亞的平臺,採取十國為一體的概念,集體表態的策略十分明確。雖然各層次的合作都以經貿為主,實質合作進度也不一致,但是東亞各國視各個環節的合作,為東亞整合過程中的一個步驟,多次公開表達希望以此等合作為基礎,逐漸轉型為類似歐盟「東亞共同體」的區域建制。
東亞共同體一詞經常出現在各式的雙邊與多邊合作宣言中,但是各界對共同體的認知與內容卻保持技術上的含糊不清。目前一般國際上所認知的所謂「共同體」,主要是指以封閉的和約束性為基本特徵的歐洲共同體為代表。歐洲共同體以關稅同盟開始,以經濟整合與政治合作為目標。至於其他發展中的共同體,由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共同體的建設仍在初階,但是建立在關稅同盟及統一大市場等的基本原則幾乎是一致的。從東亞國家進行的各式合作來看,雖然對共同體一詞,保持想像的空間,但是以東協加三架構下,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及金融互助等低層次的合作,再進一步推出東亞高峰會,一直是東亞成員公認邁向共同體理想境界的路線。
東協加三的合作自1997年成立以來,已近十週年,最初合作倡議以金融為主,有三個大範疇:(1)推動東協加三非正式政策對話;(2)加速技術及實質上的行動,如清邁倡議下的儲備金互相支援;(3)加強資本市場的發展,如亞洲債券市場倡議。其中最受到重視的是設立亞洲貨幣基金,2000年5月及10月在泰國清邁首次的十加三經濟部長與貿易部長會議中,探討建立東亞地區的補充性融資安排(Supplementary Regional Financial Arrangement),意圖對區域內可能的金融危機有所防備。同年,各國也決定成立三個十加一的雙邊領袖會議機制,並探討由十加三國家共同成立東亞政治組織與自由貿易區(EAFTA)的可行性。
東協加三、東亞自由貿易區、區域整合、清邁倡議、原產地規則、經濟共同體、中日韓競合、自由貿易協定、制度化合作、金融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