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馬夏爾論需要與供給
施建生 (2015/03/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3期》
「經濟學原理」現在已是一個很普通的經濟學教科書的名稱,巿場上不知有多少經濟學者用同樣名稱寫出他們對於這門學科的瞭解在行銷。但是,在1890年以前世界上則沒有這一名稱的書籍。那時這類書籍一般都稱之為「政治經濟學」,是馬夏爾(Alfred Marshall)在1890年才將其中的前二字「政治」省掉了,他也因寫了這本書而享大名,最後成為世界上偉大經濟學家之一。接著除了少數仍堅持原來的名稱,其他絕大多數的經濟學者都跟著馬夏爾這樣稱呼這門學科了。那麼,這本原始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的要義又何在呢?知道的人就不太多了。現在筆者就想對此做一點填充的工作,敬請讀者指教。
一、馬夏爾交叉線
談到馬夏爾經濟理論體系的要義,最簡單的辦法是從「馬夏爾交叉線」(Marshallian Cross)這一概念的解釋入手。我們知道,大約在19世紀最後25年間,經濟學家對於決定貨物價格之需要與供給二者的相對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對於貨物價值大小的決定有不同的理論。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就如約翰.彌爾(J. S. Mill)在其「政治經濟學原理」中所說是偏重於供給這方面的因素,但傑逢斯(Jevons)、孟格(Menger)與華拉爾(Walras)則偏重於需要這一方面的因素,而傑逢斯與其他一部分人員甚至認為價格是完全由需要所決定的。這場紛爭對於馬夏爾之相對價格理論的內容與形式有多少影響是難以估計的。他說他自己關於價值與分配的意見的主要成分早在1870年以前就已形成,但卻認為「如果他自己就這樣認定對它有任何創始權是愚蠢的。」(注1)馬夏爾始終以有人批評他是將古典的與邊際效用派的學說加以協調而感到煩惱。他說他所追求的是真理,不是和平。不但如此,他的供給與需要分析早在傑逢斯、孟格與華拉爾開始撰述這一問題之前就已擬定。
馬夏爾相信時間影響的正確瞭解與各種經濟變數之相互關係的明悉,可以解決究竟是生產成本還是貨物效用決定價格的糾紛。在這裡馬夏爾以圖形來說明這種事理,在沒有利用這種圖形之前,自應將他所利用圖形是如何畫出的略加敘述如下:
他利用的就是一般所謂的二度空間的平面圖。其中有二條相互垂直的兩軸,兩軸相交點為原點,表示兩軸的起點。這樣這張圖上就劃分為四個象限,在右上方的稱為第一象限,兩軸均為正值。為經濟學上最常用的圖形,因為經濟變數大多是正值,在左下方的兩軸都是負值,為第三象限。其他二個象限的意義可以類推,以省篇幅。
我們現在轉回來這時在這裡要使用的圖形。對所需之貨物的需要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線,也就是它的斜率(slope)為一負數,稱為負斜率。這是因為購買者在價格低時會多買。供給曲線則為一條向右上方盤升的線,也就是它的斜率為一正值,稱為正斜率。它的斜率究竟幾何則視分析時期的長短而決定,時期愈短,需要決定價格的功能愈重要;時期愈長,供給決定價格的功能愈重要。在長期間,如果成本不變維持下去,供給可以長期維持下去,價格完全決定於生產成長的數量。不過,一般地說,辯論需要還是供給決定價格是沒有結果的。馬夏爾這時利用下列的比喻來表示原因的發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任何想要求出一個單獨原因的企圖是一定要失敗的。
「像價值究竟是效用所產生的還是生產成本所產生的一樣,我們可以辯論一把剪刀在剪紙時是居於上面的那張刀片在剪還是居於下面的那張刀片在剪。這是確實的,當一張刀片保持穩定不動,剪紙的功能是將另一張刀片移動而發揮,我們可以粗心地簡單地說紙是第二張刀片在剪;但這種說法不是真正準確的,只是大眾都這樣說而被接受了,不是當時發生的情況之真正嚴格科學的說明。」(注2)
馬夏爾交叉線、邊際效用、需求彈性、供給價格、消費者剩餘、代表廠商、生產成本、內部經濟、外部經濟、價格理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