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無限風光在險峰-人民幣匯率與熱錢問題
孫明德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人民幣升值壓力起源
美國近年來貿易逆差激增,如表1所示,美國自1997-2003年間,貿易逆差成長率為193%,2003年高達5,357億美元,同時美國財政赤字也逐年攀高,2003年度(2002/10-2003/9)財政赤字為3,742億美元,2004年度(2003/10~2004/9)財政赤字更高達4,126億美元。在貿易及財政雙赤字影響之下,美元自2001年起開始大幅貶值。美元對全球26個經濟體,其實質有效匯率自2002年最高點2月27日至2004年11月共計下跌12.28%,對七個主要經濟體自2002年最高點1月30日至2004年11月跌幅更高達24.06%。其中美元對歐元跌幅接近50%,對日圓之跌幅接近30%。
由於人民幣採固定匯率制度盯住美元,因此相對日圓及歐元而言,人民幣亦呈現貶值狀態,除了近年來鉅額的貿易出超和FDI資本流入,使得中國的外匯供給規模不斷擴增,不僅增加其國內的貨幣供給,且自2003年第二季起,隨著歐、美、日等國財經官員呼籲重新評估人民幣匯率,並建議中國政府改採彈性匯率制度,外界更不斷升高對人民幣升值之預期,使得國際熱錢大量流入,更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熱錢之謎」—中國外匯存底增加成因
中國外匯存底近年來快速增加,由2000年年底外匯存底之1,656億美元,至2001~2003年分別增加466、742及1,169億美元,2004年1-9月更增加1,112億達5,145億美元。由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之國際收支平衡表觀察,如表2所示,2002年中國外匯存底之增加,主要是由於經常項目之貨物貿易順差及金融項目中外商直接投資成長所致,兩者合計分別占2002上下半年外匯存底增加金額之143.14%及113.76%。但自2003年起上述情況已有所改變,上述項目之合計金額於2003年上下半年分別占同期外匯存底增加金額之68.72%及88.73%,2004年上半年更低至僅占55.49%。
中國外匯存底的增加金額,於2003年起顯著地超過了貿易順差與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之合計,其差額日漸擴大。有學者認為是由於廠商於進出口貿易作價,但貿易作價之金額仍列於經常項目,無法解釋其中差異;另有學者認為是民間透過地下管道匯入資金,但中國目前對於外匯管制仍相當嚴格,因此國際熱錢究竟係透過何種管道流向中國,便引起諸多揣測。由中國官方所公布之國際收支平衡表可看出,中國資本及金融項目下的證券投資金額由2003年上半年之前的淨流出,自下半年起開始大幅增加,在2004年上半年淨流入達277.10億,占同期外匯存底增加金額之41.12%,如表3所示,成為除外商直接投資外,外匯存底增加之另一項主要來源。
人民幣升值、熱錢流入、外匯存底、經濟泡沫、宏觀調控、匯率政策、貿易逆差、國際投資、資本移轉、金融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