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APEC 2017所面對的新世局
周子欽 (2017/04/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4期》
日後史家回顧21世紀初期的歷史時,定然會將2017年視為一個關鍵性的年分。反全球化風潮蔓延並在美、歐皆掀起波瀾之際,美國民眾在總統大選中選出的川普,於2017年就職並將推出具強烈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全球的自由貿易與區域整合趨勢,勢將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
新階段的競合
川普政府以雙邊貿易協定取代複邊或區域協定的主張,意味著其與中國意圖連貫歐亞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之間,展開新一階段的競合。伊斯蘭國崛起與不斷延長的敘利亞內戰,交織導引出衝擊歐洲的難民危機,並為英國脫離歐盟種下重要因由。俄國在美國大選期間的曖昧角色,加上其對歐洲安全與平衡中國崛起方面的重要影響力,使得美國新政府似願調整美、俄雙邊的戰略關係,進而牽動歐洲與亞太區域的戰略平衡。朝鮮半島的不穩定情勢,激發出美、日、中、俄各方之間的政經角力,在亞太地區為前述變局引爆連鎖反應。
這預示2017年將是一個新局面的開端。APEC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區域合作論壇,不僅其區域性的地位無與倫比,就全球格局以觀,其更囊括了除歐盟、印度之外主要的國家或經濟體。雖然APEC的議程刻意不涉政治議題,然由於全球與區域主要強權畢集於APEC,使其不可能不受到全球政經情勢變遷的影響。
APEC中許多成員不乏願意致力於將政治安全與經貿合作議題分開的操作者,然而事實顯示:重大的全球或區域事務依然對APEC產生明顯的衝擊。例如:2015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趁出席APEC領袖會議之機,登上菲國軍艦宣示確保南海航行自由(注1),以及被視為FTAAP路徑之一的TPP宣布達成協議,幾乎奪盡當年APEC年會的風采。同年,由於美國政府與泰國經政變取得政權的軍政府之間在戰略與價值上的分歧,竟致泰國於APEC年會期間公然於會場上與中、俄串連,杯葛美國將其關於區域經濟整合的觀點納入APEC領袖宣言與雙部長聯合聲明(注2)。
變化中的全球政經形勢
當前全球政經情勢的變化,主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恐怖主義的發展與移民對歐洲的衝擊;(2)川普的貿易新政與「一帶一路」間的競合;(3)「南海軍事化」與中國遠洋戰力的發展;(4)東北亞的變局:日、韓向美國傾斜。這些變化無一不對亞太地區的政經結構具有長遠的影響,並構成2017年APEC會議的「外部環境」。參與APEC的各經濟體間的互動,一方面在APEC既有的制度與規範框架下開展,另方面也鑲嵌在這些變化所構成的更大、更深刻的背景當中。
(一)恐怖主義的發展與移民對歐洲的衝擊
國際恐怖主義在伊斯蘭國崛起後,邁向新的高峰。作為第一個成立國家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緣起於敘利亞內戰,2014年正式更名建國,並於敘國、伊拉克占據可觀領土。奉伊斯蘭國之名在全球各地進行的恐怖活動,以及志願前往加入伊斯蘭國的民眾,涉及歐、美、俄、澳、日和北非等地人民;尤以2015年11月在巴黎發生的連環恐怖攻擊事件,造成全球震撼。美國、北約與中東各國的反恐聯盟相繼加強軍事對抗伊斯蘭國;聯合國則通過決議,號召會員們採取軍事與經濟、金融行動壓制伊斯蘭國的行動(注3)。因應伊斯蘭國的威脅,美、英、法、日等國也加強了渠等國內的反恐建制與能量。伊斯蘭國最新發出的威脅則劍指中國(注4)。
伊斯蘭國的活動與敘利亞內戰之間的糾纏,使其具備更複雜的國際政經影響。美、俄兩強在敘國內戰中分歧的立場,由於伊斯蘭國此一因素的存在,更難獲得妥協。俄羅斯藉打擊伊斯蘭國之名,加緊攻擊敘國親西方的反抗軍,增加西方面對敘國內戰的難度。而敘國內戰的惡化,引發了湧向歐洲的難民狂潮與嚴重的人道災難。歐盟成員間對於是否接納難民,以及如何維持體現歐洲統合精神的「開放邊境」政策,開始陷入內部分歧。歐盟各國的右翼團體崛起,挑戰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為代表的開放意見。在難民議題相關爭議發酵之下,2016年6月英國的脫歐公投通過,更使歐盟的前景因此蒙上陰影。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美中競爭、APEC、區域經濟整合、全球政經變局、一帶一路、TPP、美中貿易戰、亞太經濟戰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