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台灣產業長期發展歷程,以出口連動投資為主要經濟成長動力,並以大量製造、代工生產等發展模式為主,不僅在追求規模經濟時,經常造成資源的耗用與環境的破壞;也因同時追求生產成本降低之故,進而偏重製程效率的提升,加上關鍵產品與技術大多仰賴進口,以致台灣產業發展過程中相對缺乏品牌與通路,而且附加價值創造亦相對較低。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在過去確實有值得自豪的表現,但是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尤其是全球化後的國際產業之間競爭加劇,反倒令台灣長久倚賴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一些結構性問題。為解決台灣產業發展瓶頸,經濟部於2014年提出「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其中揭示未來產業升級轉型將朝向產業高質化(智慧化、綠色化、文創化)演進。
就目前的研究與觀察,基本上,國內產業大致上已經具備發展產業智慧化、綠色化、文創化的技術、人才等相關基礎能量與條件,但若要進一步發展產業高質化則是有一定的難度,除了企業經營或決策階層基於成本投入與投資報酬率的考量(產業智慧化、綠色化、文創化的投資回報期較長,且投資效益亦不明確)之外,亦有整體產業發展環境的限制。
首先,就由工業4.0所衍生的產業智慧化而言,目前國內多數製造業仍停留在工業2.0階段,尤其是傳統產業更為明顯,再加上工業4.0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即便業者接收工業4.0相關資訊之後,仍未完全瞭解工業4.0意涵,亦不知應該從哪個環節導入智慧製造或打造屬於自己的工業4.0。此外,每個製造業產業特性不同,不見得每個產業均需工業4.0,不過,目前台灣發展智慧化最大問題可能在於自動化與資訊化尚未統合完整。
其次,在產業綠色化方面,國內相關政府單位推動節約能源、節能減碳等相關產業綠色化活動已有相當長久時間,但是,觀察各項產業綠色化指標,近年在發展綠色化的基礎環境、創新投入之成長力道有所不足,以致影響綠色GDP、綠色商品出口等整體產出表現。再者,從問卷調查資料顯示,有近五成的製造業者表示有進行產業綠色化之相關活動,然此比例似乎略嫌偏低。其中,國內從事綠色化活動的廠商又以大型企業為主,中小企業從事綠色化活動比重相對較低。
最後,在產業文創化部分,台灣發展產業文創化之設計人力充足,但產業與設計之間易出現認知差距,亦影響業者導入設計意願。再者,台灣能從事工業產品設計(Industry design)只有資訊電子產品(因為掌握生產製造技術),在產業價值鏈的生產過程中涉入程度最高,但因代工特性,故目前產業文創化在應用設計方面,仍以設計「技術導向型產品」為主,意即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而設計。
由前面的說明可知,台灣產業要往高質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相當的多,其中之一是必須改變思維。當然企業對於高質化內涵的認知不足,無庸置疑政府必須加以宣導,但是業者心態必須轉變亦是事實。台灣產業過去已久的代工思維造就大部分的台灣業者一直處於被動與消極,完全依賴客戶指令從事生產與服務行為。知名通訊軟體公司Line前CEO兼社長森川亮即指出,守成的人沒有力量,最好要不停的捨棄成功,持續挑戰,這是提升個人市場價值的唯一方法。套用在企業與產業上未嘗不是如此。台灣產業過去在全球的價值鏈分工是成功的,但是近年來全球產業價值鏈的移動相當快速,台灣產業商業模式的調整顯然趕不上如此的變化,仍然無法捨棄過去舊有曾經成功的代工與被動模式。
此外,產業高質化推動涉及的構面相當廣泛,絕對不是單一部會或主管機關就能推動達成。日前,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提出一個有趣的「堆柴理論」,內涵是政府手上的木柴若一根根燒,火旺不起來,政府應把柴架好再點火,火就燒得旺。說穿了,堆柴理論點出的就是當前政府在推動產業政策上,跨部會合作的無力感。過去,產業政策綱領已經告訴各部會無論如何都要有產業發展的思維,但是卻常常看到各部會產業推動思維薄弱,且各自為政。一些部會不提供柴火就算了,還不時地提供已經潮溼而燒不起來的柴火扯其他部會的後腿。眾所周知,台灣產業要創新就必須進行轉軌工程,要從「效率驅動」轉向「創意驅動」,才有發展的機會。這個說法絕對正確,只不過,論調喊了幾年,也不見轉骨成功,長年以來「創新驅動」這個引擎,就是使不出力道給台灣開創曙光,一切作為之所以白費,不外乎就是政府沒有用系統性思考來面對問題,部會間各自為政,沒有能力整合,以致投入資源雖多,卻是瑣碎分散,無法奏效。
我們期待新政府提出的「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能發揮堆柴作用。不僅中央各部會能夠確實整合,未來若要能成功在台灣的北中南各地打造綠能、物聯網、生技、智慧機械、國防產業等五個產業創新生態系,亦需要中央與地方密切合作方能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