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協助新創事業融入全球價值鏈——以APEC創業競賽為例
劉宸晞 (2016/01/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期》
創新創業蔚為全球風潮
目前全球各國無不積極地鼓勵創新活動,許多國家亦將推動創新活動提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力圖強化自身的創造力,以獲得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的領先地位,並透過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穩固經濟持續發展。創新,相對於有形的土地、資本與勞動力,是一種無形的能力與知識,是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能力、是持續學習與進化的過程,而運用創新能力所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別於「效率驅動」經濟發展模式,其特點為從「成本降低」的思維,轉向為「價值提升」的新思維,運用價值提升的商業模式,才能打破價值與成本抵換的觀念,從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轉向至充滿市場機會的藍海領域。
而我國的產業結構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根據「2015中小企業白皮書」調查顯示,2014年台灣中小企業有135萬餘家,占全體企業的97.61%,中小企業的就業人數有866萬餘人,顯現中小企業實為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一環,然中小企業往往資源規模不足,確實嚴重地影響其創新之競爭力;有鑑於此,我國將發展創新能力納入國家戰略層面,協助微中小型企業強化其自身創新能力,以建構創業研究發展基礎與能量,已成為我國近年來最重要的國家發展政策主軸,根據非營利研究機構「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發布2015全球創業精神指標排名(簡稱GEI),台灣排名亞洲第一、亞洲太平洋地區第二、全球第六,領先瑞士和新加坡,緊追在英美澳之後(附圖)。
附圖 台灣創業精神指標排名
根據「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的研究(2010)發現,90%以上的創業動機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為機遇驅動,即創業者因為意識到市場上有機會從而抓住機遇而創業;另一種為需求驅動,即創業者因為找不到工作或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不得不創。而高收入國家的機遇型創業與需求型創業之比要高於中等收入國家,亦即GDP較高之國家的創業者往往是觀察到市場需求未被滿足,於是從事可滿足市場缺口的相關事業進而創業,在目前全球趨勢下,企業競爭關鍵要素也從「供應鏈」轉移到「需求鏈」,換言之,掌握市場需求脈動比掌握供給重要,唯有滿足全球市場之需求,企業才有機會鏈接全球價值鏈一環,參與全球生產網絡之中。亦有證據表明,一國新創企業存活率與該國創業者主要的動機有著一定關連:在機遇型創業所占比例較高的國家,新創企業倒閉比例較低,反之亦然。
但無論創業者初始的創業動機為何,各國政府的基本職責在於提供一個穩定的政治與宏觀經濟環境,諸如消除競爭障礙、調衡政府效能、保證法律的透明及各項法規框架明晰,而推動提升整體創新能力最重要的一塊,即政府需盱衡全局且建構一個適合創新創業發展的環境,讓新創事業能安穩健全的成長。
近年來,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從事創新創業發展,創新創業已被各國公認最能創造就業、為經濟注入活水的政策,我國為營造友善創業環境,於2014年依行政院第3,429次院會決議成立重量級旗艦計畫—「創新創業政策會報」,作為施政重點,期能整合各部會分別推動之方案,發揮綜合效應,創新創業政策會報分為「社會創新與青年創業」、「國際鏈結」、「創業環境」和「創新生態環境」等四大方向。其中,創新生態環境項下重點工作項目之一:引進或鼓勵舉辦大型國際型創新創業活動,吸引全球新創業者、創投業者等相關人士來台,提高我國創新創業國際形象,打造我國成為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此舉亦將提升新創企業國際能見度,增強新創事業的全球能見度,拓展國際市場版圖。本文以連續三年在台舉辦之APEC創業競賽為例,探討此種國際創業賽事如何協助新創事業進入全球價值鏈。
APEC創業競賽、新創事業、全球價值鏈、創業生態系統、跨國企業合作、創新加速器、早期投資、國際市場鏈結、創業政策、創業資金挹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