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建立共創平台 孵育地方場域明日之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建立共創平台 孵育地方場域明日之星

李威翰  (2023/05/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5期》

鑒於製造業與工業結合群聚效應及密集勞動力下,帶動社會網絡貿易連結的正面效果,而1990年代後多數高技術產業陸續轉為專業分工,轉往以文化創意為主體,不再只基於地理位置鄰近的優勢,共創平台亦隨著地方場域發展有所改變。本文簡介荷蘭鹿特丹創意工廠、法國巴黎文化實驗室、台北松菸創作者工廠、台中創業基地、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以及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等,從國際到地方的共創平台範例,並透過跨領域的激盪,使創新實踐無界限。

 

將地方場域的空間活化及其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為再創地方場域價值的關鍵要素之一,藉此不僅可完善地方機能,亦能有效帶動文化創意、產業成長、都市更新,地方場域更從群聚效應發展至共同工作空間,企業經營模式從前店模式轉型成後廠模式,透過整合區域內的勞動力、技術、設備等資源,逐漸聚焦於蓬勃發展的共創平台,創造高產值的商業產品,展望未來。地方場域如何有效與國際市場接軌,將成為共創平台能否持續成長的競爭力指標。

 

共創平台從早期的群聚效應,演變至共同工作空間的模式,突顯工作型態正隨著產業變革。根據《2021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統計,多數文創產業的企業結構與中小企業相近,2020年的產值約占全台GDP總額的4.68%

 

地方場域從群聚到共創的發展

共創平台的興起隨著地方場域發展有所改變,從歷史脈絡觀之,台灣的經濟區域存有競合關係,快速帶起早期以代工聞名的製造業及工業。經濟快速成長並創造財富流動性,促使台灣在1970年代創造平均經濟成長率9.7%的佳績,而製造業與工業結合群聚效應(Agglomeration,注1)與密集勞動力兩者下,快速發展並加強與社會網絡貿易連結的正面效果,在地方場域中創造出產業園區,不同產業間呈現橫向擴張與縱向延伸的專業化分工,帶給個體和總體的經驗及資訊交流。

1990年代後多數高技術產業陸續轉為專業分工,產業轉往以文化創意為主體,不再只基於地理位置鄰近優勢而成長。具有潛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以更複雜的動態網路進行互動,形成互相激發的「共創」模式。自此,地方場域逐漸從「群聚」轉以「共同工作空間」發展。

相較新竹科學園區或新北產業園區等大型產業園區有著眾多大型企業林立,地方場域的共同工作空間多以創意發想的文化創意產業為主,產業特徵具備彈性的工作時間與空間,有效結合多項元素,包含工作與生活休閒之間的平衡、市占率大於利潤、平扁式管理的經營模式等,成為多數文創業者的商業特質。

共創平台地方場域活化文化創意產業群聚效應共同工作空間產業轉型文創園區前店後廠模式創意經濟生態系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