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文化觀光發展模式與課題
林昀嬋 (2015/09/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9期》
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The 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在2015年所提出的文章顯示,2015年旅遊與觀光市場的產值預估將會占全球GDP的10%,以及全球僱用人口的9.5%,意即2015年旅遊與觀光市場將在全球創造7兆8,6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以及284億個工作。據此,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的主席兼執行長Scowsill表示,長期來看,旅遊、觀光市場的前景將是非常令人鼓舞的,預估2015年的旅遊與觀光市場的增長將會超越全球經濟,以及其他主要產業的增長(WTTC, 2015)。
隨著全球旅遊市場的熱絡,連帶地也帶動我國的旅遊市場。根據我國交通部觀光局的「中華民國103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以及「中華民國103年國人旅遊狀況調查」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度外國旅客來台為991萬人次,平均每人每次消費為1,475美元,估計2014年的觀光外匯收入為146.15億美元,較2013年度成長18.61%(表1);而2014年度國人於國內旅遊的比率為92.9%,每人每次旅遊平均費用為新台幣1,979元,估計國人國內旅遊總費用為新台幣3,092億元,相較於2013年度國人國內旅遊總費用,約成長13.63%(表2)。
表1 來台旅客旅遊重要指標統計表
表2 國人國內旅遊重要指標統計表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來台旅客的人次以及觀光外匯收入,雖然是逐年提高當中,但是來台旅客平均每人每次的消費金額卻是在下降當中,相較於2013年度減少4.03%;且來台旅客的重遊比率也在下降,相較2013年度減少1%。這樣的現象似乎提醒台灣在發展觀光時,除了促進「量」的增長外,也應逐漸轉為「質」的提升。藉由文化來提升台灣觀光活動的品質,如此不僅能使台灣的觀光環境永續經營,也更能帶動「產值」的成長。
文化觀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所謂的文化觀光定義為:「一種與文化環境,包括景觀、視覺和表演藝術和其他特殊地區生活型態、價值傳統、事件活動和其他具創造和文化交流的過程的一種旅遊活動」(李兆翔、林玟伶、林詠能,2010)。過去文化與觀光經常被認為是兩個分離的目標,文化資源是文化資產的一部分,大多數與在地人民的教育以及鞏固在地與國家文化特性有關;而觀光則被視為一種脫離日常生活以及在地居民文化的休閒活動。
然而在1980年代後,全球化下的環境愈來愈重視文化的差異化與在地化,以及後現代消費模式,強調個人發展,對直接體驗的渴望、非物質文化、形象和氛圍的角色日益重要,驅動了全球對文化觀光的需求。反之,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化觀光的發展可刺激就業和收入,並透過新技術對文化和觀光資訊獲取的可及性增加,以突顯地區和國家的對外形象。亦或是藉以爭取更多文化補助以提高文化供給,都是各國無一不發展文化觀光的原因(OECD, 2009)。
: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生態旅遊、社區營造、文化資產活化、產業轉型、節慶觀光、非營利組織、群眾募資、觀光永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