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台灣應發展自己的創業生態圈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5/12/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2期》
自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以來,造成全球企業大量倒閉,接著2010年歐洲發生希臘債信危機,當歐美地區經濟遭遇世紀重創之後,2015年中國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跌破官方目標7%,面對全球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經濟情勢進入新平庸情況下,加劇了各國失業率問題,尤其對青年朋友影響甚巨,形成「全球性的青年失業危機」。
青年失業已成為各國政府治理的問題,根據2015年國際勞工組織(ILO)報告指出,2014年全球的平均青年失業率高達13%,有7,330萬人之多,雖然比2009年失業高峰期減少330萬人,但全球青年的失業率仍為成人失業率的近三倍,顯示全球的青年失業依然十分嚴重。許多國家為了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紛紛推出經濟振興方案,並努力輔導青年朋友創業,鼓勵年輕人創造自己的工作。
目前世界各國正如火如荼強化創新創業促進經濟轉型,解決青年高失業率與低薪問題。例如中國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創新與創業政策,作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新引擎。另外,韓國朴槿惠政府實施重要戰略「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2015年撥款126億美元支持韓國創業公司的發展,較2014年成長了5.8%,希望讓創業公司成為韓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
此外,人口僅有540萬的新加坡也正全力衝刺創業時代,根據2015年全球創業生態圈調查,新加坡排名第十名,是亞洲區唯一上榜的國家,新加坡之所以堪稱東南亞的創業中心,其政府扮演很重要的推手。以政府組織架構而言,新加坡的技術育成計畫(Technology Incubation Scheme, TIS)是由新加坡總理辦公室下的國家研究基金會(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NRF)負責推動。在新加坡創業,只要獲得政府評可的創投投資,政府直接認購85%募資額度,最多可達50萬新加坡幣。同時,為迎接下一波創新浪潮,新加坡自2016年起將啟動「SkillsFuture」計畫,預計到2020年止將投注734萬美元在此計畫上,以加速提高生產力與創新能力,政府儼然成為創業者的堅強後盾。
加上新加坡連續六年獲得世界銀行評比經商便利度全球之冠,友善的移民政策與英語環境,吸引許多海外的創業家選擇到新加坡創業,有利於把成熟市場的豐富經驗、知識和人脈引進新加坡,這些都是新加坡很重要的優勢。
有感於亞洲各國雷厲風行執行創業計畫,我國政府於2013年年底宣布啟動「創業天使計畫」,分五年投入新台幣十億元,提供各領域創新、創意者創業所需資金,促進民間創業動能;接著2014年執行「創業拔萃方案」,針對「法規不利小型新創成長」、「早期擴展資金不足」以及「國際鏈偏弱」的三大關鍵障礙,進行檢討和改善。希望藉兩案並行方式,讓國內的創新及創業環境獲得改善。
2015年6月台灣更創下亞洲首例,與法國、德國、瑞士、瑞典、挪威、丹麥、芬蘭以及冰島等歐洲八個國家,在矽谷設立創新創業中心(TIEC)的國家。結合當地創業社群、天使投資人及創業投資事業等資源,協助國內新創事業前進國際市場,並引介矽谷事業及人才來台。同年5月29日,國發會宣布與科技部合作,推動總額高達新台幣90億元的「台灣矽谷科技基金」,投資台美兩地新創事業,以強化台灣與矽谷間的連結,協助青年朋友創業。達到行政院長毛治國上任以來推動「科技」、「創業」相關法案之計畫目標。
青年失業、創業政策、台灣矽谷科技基金、創新創業、生態系發展、國際鏈結、創業文化、風險投資、創業精神、創業環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