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拉起氣候防線 初探淨零排放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拉起氣候防線 初探淨零排放

胡婷婷  (2021/11/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1期》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於2021年1月發布的《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1》,極端氣候連續五年在「可能性最高風險」指標奪冠。回顧2021年,從年初美國德州暴雪造成大停電,接著加拿大、美國、土耳其等國家皆飆破攝氏50度高溫,高溫、乾燥的天氣條件讓多國遭受森林大火肆虐,而澳洲、日本、印度、歐洲、中國也因為暴雨洪災,導致多人失蹤傷亡,上述現象不再僅僅是溫度變化,而是造成全球嚴重的生命與財產損失。

面對氣候危機,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巴黎氣候協議」(The Paris Agreement),以本世紀末地球均溫升幅控制在攝氏2度內作為目標。然而國際氣候科學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2018年發出預警,最遲2052年地球升溫將突破攝氏1.5度,若要使均溫回到攝氏1.5度以內,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在2050年歸零。為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各國領袖與企業紛紛承諾淨零目標,並於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評量巴黎氣候協議後的進展,以及加強碳排放的減緩力道與速度。為協助各國制定政策,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2021年發表「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分析全球達到淨零目標過程中的里程碑(圖1)。本文將觀摩歐盟、英國、美國與中國的減碳政策,以及在淨零趨勢下關鍵產業的發展,作為我國在這波全球減碳浪潮的借鏡參考。

 

1  淨零排放過程的關鍵里程碑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減碳政策

(一)世界最大經濟體:歐盟

歐盟委員會於2019年12月通過「歐盟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首要目標是讓歐洲在2050年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並於2020年3月提出《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確定將碳中和目標變成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需比1990年減少55%。為了確保未來政策能符合《歐洲氣候法》,歐盟委員會於2021年7月再度公布「55套案」(Fit for 55),以定價(pricing)、目標(targets)、規範(rules)和支持措施(support measures)為政策制定重點(表1),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修訂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 ETS)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淨零排放氣候變遷碳中和再生能源歐盟綠色協議碳排放交易碳邊境調整機制零碳建築氫能鋼鐵電動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