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供電穩定下的強化電網韌性實務:國際經驗初探
莊佩茹.莊景勝.黃怡碩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供電穩定是民生及產業發展的核心,電力系統的穩健將會影響產業發展與人民生計。為因應淨零轉型所帶來的電力系統挑戰,以及天災或人為因素等外來干擾,如何建立並強化電力系統韌性,避免系統發生事故,便是政府與電業之重要任務。參酌英國和澳洲強化電網韌性策略之實務經驗,監管機關主要是以風險管理作為監督電網韌性的重要手段,即著重於事前的防範管理,以提高事件發生時和事件發生後的因應與復原能力。
為因應淨零轉型,我國於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其中,為推動「能源轉型」,以「打造零碳能源系統」、「提升能源系統韌性」、「開創綠色成長」三大推動策略定調2050年前將再生能源極大化。然而,再生能源具間歇性,故當大量再生能源併網時,將對電網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天災事件頻率與強度,已不同以往。當系統同時面對再生能源滲透提高所造成的風險,以及天災或人為因素等外來干擾,如何建立並強化電力系統韌性,避免系統發生事故,甚至連鎖潰敗,便是政府與電業之重要任務。本文首先說明韌性的定義及內涵,續介紹國際上的電網韌性強化策略做法,最後參酌國外經驗,提出可供我國借鏡的啟示,作為政府和輸配電業在發展我國電網韌性策略的參考,進而促進淨零轉型,打造我國成為「韌性國家」(注1)。
韌性管理程序分成預測與準備、吸收與減緩、重要系統操作的維持、快速復原、適應與學習。建構完整的韌性管理制度,不能僅從硬體建設或科技應用層面考量,還須考量其他管理機制的配合,如風險管理、人員訓練等。
韌性的內涵
根據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的定義,電力系統韌性(resilience)是指「電力系統準備及適應條件變化,並承受、回應與迅速從災害中復原的能力」,也就是涵蓋系統從事件發生前至發生後的因應能力。從定義可知,建立系統韌性並非靜態的管理措施,而是一系列的動態管理做法。而這也意謂著,若要實現韌性,「建立一個持續改進的循環」(即建立韌性管理循環)的長期承諾是必要的。
有關韌性管理的程序,可分成五個階段:預測與準備、吸收與減緩、重要系統操作的維持、快速復原、適應與學習。以下說明各階段內容(圖1)。
圖1 韌性管理程序

資料來源:Jacobs, Kumar, Sharmiento, Sharafi & Srivastava (2020)。
電網韌性、供電穩定、風險管理、再生能源、氣候變遷、政策推動、台電韌性建設、國際經驗、管理機制、分散電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