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淺談我國農業政策發展
林倖如 (2011/02/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2期》
我國農業政策為因應所面臨的問題,有必要引薦其他國家農業政策施行經驗,同時適度調整政策法令並轉型。法令為政策落實之依據,我國農業政策過去多依據「農業發展條例」來執行,但隨著科技進步及所面臨之問題,實有研擬農業根本大法之需。因此,無論是民意代表、政黨、社會團體及行政機關均著力於「農業基本法」的擬定,目前計有七個版本各自主張「農業基本法」應有內容。本文先由簡述現今農業面臨的問題做切入點,讓讀者對我國農業所處之現況有基本的了解,進而說明他國農業政策改革新思維,作為我國農業政策轉型借鏡;最後彙整七個版本之「農業基本法」草案,以農業政策目標為基礎來說明「農業基本法」草案要義。
農業所面臨的問題
(一)外部環境
1.經濟全球化與自由化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西元1995年成立,世界貿易組織積極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商品、資金與技術等資源的流通愈來愈頻繁且愈趨於無國界,台灣也於2002年成為WTO會員之一。在經濟全球化與自由化的潮流下,我國無法運用過去高關稅進口限制、價格補貼或保證價格收購等農業政策來保障國內農業,而必須遵循全球經貿遊戲規則,因而農業政策須著重於調整強化農業競爭體質,進行農業改革與經營思維革新。
2.全球暖化與糧食安全問題
由於世界人口增加與經濟快速成長,高度工業化導致環境過度開發,因而致使氣候快速變遷及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因農業生產受氣候變遷影響頗巨,加上開發中國家人口持續成長,全球糧食需求量愈來愈高,各國對於糧食安全愈加關注與重視,農業政策中也更強調生態維護議題。例如:日本在其新農業基本計畫裡明訂糧食自給率要提升至45%(以熱能為計算標準);美國也曾經實施減少玉米輸出相關政策,惟造成全球糧食價格波動;近年來在歐洲各地以環保為訴求之支持型農業,也蓬勃發展起來。
(二)內部限制
1.農產品補貼政策受限
過去,政府常以高關稅進口限制、價格補貼或保證價格收購等政策來維持部分農業之經營,加入WTO之後,政府逐漸調整農業支持方式,減少直接生產補貼,致使農地荒廢與農產業萎縮更加嚴重。
2.農地無法充分利用
國內農地利用和轉移之法令不健全與多爭議導致農地改建住宅、商辦或小型工廠等趨勢多,造成農業用地零碎。此外,我國農民多為小農,農地的規劃與運用上較無統整規劃,加上老農退休後無妥善規劃處理農地,也造成廢耕與農地零散的問題。
3.農地破壞
過去我國以追求更高產量及更低成本的農業生產為目標,但對環境與生態的照護觀念薄弱,造成環境相當程度的傷害。例如:高山蔬果種植導致土石流、圈養豬隻造成河川汙染、漁業養殖影響地層下陷、化學肥料與農藥過度使用、工廠及工業區排放汙水的重金屬∕有機物∕強酸鹼化合物汙染等,都造成農田不堪耕種之情況。
4.農村的老舊衰敗以及超過七成以上的高齡務農人口
我國多為規模較小的小農,因此農業生產維持生計並不容易,加上農村生活品質、老年醫療照護等問題有待加強,導致農村年輕人不願從事農業而外移情況嚴重。目前農業從業人口有超過七成以上為高齡人口,老農逐漸退休,農業從事人口形成斷層,農村經營、農村建設與農村活力需要注入更多的努力。
5.農業需要多功能角色轉變新思維
過去我國農業政策多以照顧三農-農民、農村、農業為思考主軸,隨著全球永續發展意識升高,農業必須兼顧生態保育,健全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農業成為政策主軸,但目前三個領域的主管部門分散於各部會,因此,我國需要更多農業多功能角色轉變新思維,以及更有彈性的跨部會農業管理行政組織。
農業基本法、三生農業、跨部會整合、政策協調、農村建設、永續農業、法制改革、糧食安全、農民福祉、行政組織調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