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重塑企業未來:ESG驅動下的品牌永續之戰
黃瓊琪(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2025/02/10) 《台經月刊第48卷第2期》
ESG已成為企業轉型與品牌提升的核心,受到氣候變遷、政策規範以及消費者對永續的重視影響,中小企業在面對供應鏈要求與資源限制時,必須制定涵蓋CSR、ESG與SDGs的策略。同時,品牌價值的提升來自於回應消費者的價值觀,並結合DEI實踐與綠色創新,推動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目標。因此,企業若要成功轉型,需從治理到生態系統進行全面革新,並建立長期價值創造模型,透過差異化策略實現永續願景,這將成為未來競爭的關鍵。
在這場全球大重啟中,永續發展已然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目標。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不再只是一個流行詞彙,除了來自綠色供應鏈的規範要求,亦成為現今消費者購買決策中的重要參考依據,投資人早已據此重新評估資本配置方式,迫使過去追求利益為先的企業必須再度審視經營模式。企業能否肩負起社會責任,展現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際行動,將成為勝負契機。本文將深入探討如何以ESG驅動企業轉型、扎根永續的思維與開展行動舉措,提供企業作為付諸品牌行動、重塑未來的參考。
氣候變遷成為企業變革的驅動力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災損對人類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威脅與衝擊近在咫尺,其敲響的警鐘讓地球用戶逐一覺醒。原本圍繞消費者需求、藉以獲取利潤的企業,更須預判氣候變遷對營運及價值鏈的預期影響,進行必要更甚是創新的營運流程與目標改革,使企業更具氣候韌性。
(一)中小企業投入ESG的推力與拉力
過去ESG的概念剛被商業環境所採納時,僅用來評估一家公司保護環境的能力、行善意願以及遵循商業倫理的原則,較無具體做法指引以及成果衡量,因此很多公司未積極採取行動應對。隨著ESG的可衡量性愈來愈清晰,永續發展項目被證實可與財務績效連動,ESG議題漸能明確列入營運目標。隨著台灣政府訂於2050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雖然政策因素帶來市場商機湧現、投資者關注、永續形象加值等推進力,但身為國際品牌重要供應鏈夥伴的中小企業,也面臨來自上游國際大廠對ESG資訊揭露的要求、下游終端客戶對永續表現的重視、日益嚴格的外部法規要求、內部人才招募與留任挑戰等,中小企業的資源受限、成本考量及文化障礙等,也帶來了投入拉力。
(二)中小企業首要掌握的ESG內涵
在永續發展中,常見CSR、ESG和SDGs的概念與規範,其中CSR主要由企業自主透過管理階層來推動,旨在提升企業自身的商業價值、滿足社會對企業的期待。ESG主要由市場和外部利益驅動企業尋求地球永續的解決方案,以推動社會的永續發展。而SDGs則為聯合國制定的一套全球性目標,共有17個項目為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行動框架,明確各自在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在企業治理領域,除了CSR、ESG,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多元共融)亦成為世界性趨勢,也就是企業經營中,須尊重公司內部差異,實現多元平等,並打造共融的環境。因此,當中小企業漸進式投入ESG,首先須釐清這些常見關鍵字的重點、應用範疇及關聯性(圖1),同時可匯集企業中不同背景、文化和視角的人才,更全面地理解和回應複雜的社會和環境挑戰,制定靈活且可行的策略,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商業成功之可能。
ESG轉型、永續品牌、綠色供應鏈、DEI實踐、碳中和目標、CSR策略、循環經濟、人才永續、品牌信任力、企業治理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