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消費成長與服務業拓展空間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鑒主編) (2007/02/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2期》
消費成長穩定回升,消費結構有所改善
從中國消費成長的整體態勢來看,儘管歷年的消費成長水準有所起伏,但近年來出現了穩定回升的良好態勢,從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參見表1、表2)。
表1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情況(1995~2004年)
表2 中國居民消費水準提高情況(1995-2004年)
在消費成長穩定回升的基礎上,城鄉消費結構出現了逐漸改善的跡象。其主要表現在:恩格爾係數正在逐年下降,而有利於國民生活品質提高的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等消費,則在逐年上升(參見表3、表4)。
表3 中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費性支出構成變化情況(%)
表4 中國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生活消費支出構成變動情況(%)
消費成長具有基礎,作用增強仍有障礙
近年來,中國的消費之所以能夠穩定回升,主要是基於國民的收入有了穩定的成長,從而形成了消費和收入基本同步成長的整體格局。此外,歷年來各項有助於推進消費成長的政策措施的出檯,也對消費成長的穩定回升起了重要的作用(參見表5、表6)。
表5 中國職工平均工資成長情況(1995-2004年)
表6 中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成長情況(1995-2004年)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消費成長的穩定回升,將有助於經濟成長的持續和穩定。但從轉變經濟成長方式的要求出發,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程度還比較低,消費在拉動經濟成長“三駕馬車”中的作用還不夠突出,消費與投資、出口相互替代的功能也不甚明顯,從而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那麼,當前影響中國消費的主要障礙是什麼呢?應該說明顯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提高比較緩慢
中國農民人數眾多,傳統農業的產出比較低,抗風險能力也比較弱,而農村勞動力轉移又需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就使得巨大的農村市場缺少農民收入快速成長的支撐。因此,就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努力增加農業的產出,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
(二)社會保障體系不盡完善
中國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社會保障體系尚在建立和完善過程中,保障水準也還比較低,這就使得國民的一部分即期消費轉化到遠期消費,進而影響到當前消費的規模和水準。因此,就需要進一步建構和完善適應城鄉經濟發展水準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失業保障、社會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覆蓋城鄉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三)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等有待完善
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公共教育資源、公共衛生資源的均衡配置,公共財政和社會協調機制到位,以及社會收入分配調節等方面的逐漸完善,都將有助於充分挖掘消費成長的潛力。
中國消費成長、服務業拓展、經濟三駕馬車、消費結構改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市場、現代服務業、專業化服務、經濟成長模式、消費潛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