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流感疫苗接種效益分析、風險評估與實行策略
許嘉伊 (2006/03/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3期》
每年因流行性感冒(流感)引起的醫療費用與勞動力損失,不但造成社會龐大的經濟負擔,其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及人員病亡的傷害,更是難以用金錢估計。再加上全球大流行的潛在危險,可能造成等同世界大戰的傷亡人數,因此各國政府無不重視流感的防疫策略。由於流感病毒屬於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病毒,突變速度快,因此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完全相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亦逐年預測流行的病毒株,以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已有許多研究報告分別針對不同族群,例如老人或醫護人員,進行流感疫苗預防接種的經濟效益分析,且多數結果顯示這是一項具投資效益的措施。
然而,近年來在禽流感的威脅下,不但突顯疫苗的重要性,也強調產能不足的事實。我國目前流感疫苗來源100%依賴進口,政府亦從這樣的警訊意識到擁有產能的必要性,並積極推動流感疫苗自製計畫。儘管全球已加碼投入資金,期望能打贏這場攻防戰,惟仍有賴世界各國合作,及早達成必要共識,以效率換取可避免的損失。
全球大流行之威脅
新型流感病毒-禽流感,已經跨越種族障礙,從禽鳥傳染給人類。根據WHO統計,2003~2005年人類感染禽流感A/H5N1的國家有泰國、印尼、越南、柬埔寨和中國,總計142人,死亡人數74人,死亡率高達52%。目前尚無人傳人證實案例,但根據1918年發生的流感大流行演變推估,若新型流感病毒開始藉由人傳人方式造成地區性傳播時,顯示病毒已開始發展出有效的人傳人模式,加上國際航空的便利將大幅縮短傳播時間,預估六個月內將造成全球大流行,屆時全球死亡人數預估為200~ 740萬人。目前市面上沒有禽流感疫苗,疫情控制仍仰賴抗病毒藥物,但抗病毒藥物不但供應量不足,且有效劑量逐漸增加,甚至出現抗藥性個案,可見藥物僅能用來救急,有效期限卻令人擔憂。
多項禽流感疫苗目前正在進行臨床或臨床前試驗,速度最快的是Chiron(注1)完成的H5N3疫苗,及Aventis Pasteur正在進行人體試驗的H5N1疫苗,這兩者皆是利用雞胚胎技術生產。為了縮短製程,疫苗廠商亦利用細胞培養技術來開發禽流感疫苗,包括Baxter、MedImmune、Nobilon、Aventis Pasteur及Solvay。
流感疫苗接種成本效益分析
(一)美國預估大流行造成的影響
美國疾病管制與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早在1999年即提出報告,預測下一次全球流感爆發時美國的經濟損失,並計算施打流感疫苗所帶來的效益。報告中使用蒙地卡羅(Monte Carlo)數學模擬模式進行運算,並根據以往大流行相關文獻數據及就醫資料來設定參數值,推估當感染率介於15%~ 35%的情況下,將造成2,000~4,700萬人生病、1,800~4,200萬人門診就醫、31.4~73.4萬人住院、8.9~20.7萬人死亡(84%的死亡人數來自高危險群,占總人口數15%,高危險群是指已經生病而容易產生流感併發症者),經濟損失達713~1,665億美元。經濟損失是以醫療花費、病假損失的生產力、死亡損失的未來生產力來計算,並不包括商業及社交行為所產生的損失,結果顯示約83%的經濟損失來自死亡案例,可見減少各年齡層的死亡案例,將可大幅降低經濟損失。
流感疫苗、自製疫苗、全球大流行、疫苗效益、疫苗短缺、高風險族群、成本效益分析、疫苗策略、病毒株、疫苗產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