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物價該漲快一點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9/02/14) 《台經月刊第42卷第2期》
通貨膨脹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總體經濟的重要目標中,所得和就業在可能範圍常是成長愈多愈好,但物價上漲率卻太高也不好、太低也不好。而物價上漲率或通貨膨脹率該多少最好,以及該不該在貨幣政策上訂一個通貨膨脹率目標,則有很多爭議。通貨膨脹率太高會傷害一些人的生計,造成不公平的所得重分配,擾亂價格資訊,以及引起投機和泡沫經濟等問題,因此大部分人都同意是不好的。但物價持續下跌則可能使人們延後各種支出,對景氣悲觀,而形成經濟停滯不前或下滑的通貨緊縮(deflation)現象,政府透過增發貨幣而得到的通貨膨脹稅也消失,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可能較好。不過不同時地之客觀環境並不相同,想有溫和通貨膨脹的目的也可能不同,因此怎樣的通貨膨脹目標較好,以及達成該目標的手段及可能性也不同。
紐西蘭是最早明定中央銀行以某個通貨膨脹率為政策目標的國家,當時紐西蘭恰經歷多年通膨、低成長及外債增加的歲月,訂定2%通貨膨脹為其央行主要任務的原因,是要以簡單的目標讓一個政策只有一個任務,讓負責任者沒有藉口卸責。結果紐西蘭的通膨率真的降到2%左右(Paul Volcker, 2018),貨幣當局設定通膨目標乃成為顯學。
為防通貨緊縮而提高通膨率並不恰當
美國聯準會也有個長期而言每年2%的通膨目標,但這並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目標或上限,只是政策的考慮因素之一。據說前聯準會主席Alan Greenspan於1996年曾被時任理事(後來也曾任聯準會主席)的Janet Yellen問到多少物價上漲率算是物價穩定,而這樣的原則後來就變成2%這個數字(Paul Volcker, 2018)。聯準會說,這種目標的原因是高通膨會降低人們做準確經濟金融決策的能力,而低通膨則提高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Federal Reserve Bank, 2015)。而依這個避免陷入通縮的目的,曾任美國財政部長和哈佛大學校長的Lawrence Summers在2018年6月主張該有較高的通貨膨脹目標(Lawrence H. Summers, 2018)。他認為美國由景氣到不景氣時利率常要下降達5個百分點,若通膨率只有2%,不景氣時利率將無法下降這麼多,因而增加不景氣和通貨緊縮的風險。而不景氣和通貨緊縮對經濟的傷害遠大於小幅的通貨膨脹,因此他認為該以比2%高一點的通貨膨脹率為目標。
這種不景氣時利率要下降多少百分點的說法似乎沒什麼理論和實證的說服力。曾在1979~1987年間擔任聯準會主席的Paul Volcker在2018年10月也指出,這種保持一點通膨以使不景氣時仍有負的實質利率以促進需求的主張,似乎沒有什麼實證支持。他也說美國曾長期有不需通膨的高經濟成長,上世紀只有1930年有嚴重的通貨緊縮,其他時期的不景氣並沒有通貨緊縮的危險。他還指出鼓勵或容忍提高通膨反而可能造成投機冒險,所以想用寬鬆貨幣追求小幅通膨以避免發生通貨緊縮的做法,最後可能反而引發金融體系的崩潰而造成通貨緊縮(Paul Volcker, 2018)。所以是否該為降低通貨緊縮之風險而定較高通膨目標,仍有爭議。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貨幣政策、薪資成長、總體經濟、通貨緊縮、央行政策、相對價格調整、國際競爭、貨幣貶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