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美中地緣政治衝突下我國對外經貿關係展望
王皓平 (2024/01/15)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期》
在美、中地緣政治衝突下,我國在半導體、數位科技、精密機械、資通訊、石油化學、生物科技等領域競爭優勢明顯,為提升國際談判實力,應善用現有優勢。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和RCEP的啟動,以及我國與美國關係升溫,建議需靈活因應國際環境,積極參與IPEF、CPTPP等組織;而未來新南向政策的推動,應著眼於我國優勢產業,參考各國產業政策引導布局,透過提升雙方經貿合作,致力於進一步深化我國與新南向國家的關係。
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的戰略構想,而習近平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美中兩國競逐國際霸權的形勢日益明顯。近年美中競爭激化,引發全球關注美中地緣政治衝突之經濟影響。尤其,2017年10月川普政府開啟「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布局,拜登政府接續該戰略並陸續啟動「四方安全會談」(QUAD),進而成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而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後,延續2013年以來的一帶一路全球布局戰略,其訴求為發展美中並存的新型大國關係;實則在加強對外政經擴張以抗衡美國。我國現處國際兩大強權、海陸爭霸的要衝,對外經貿深受影響,遂有必要審慎評估相關情勢,從而研提因應之道。
在美國刻意為之下,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已從輿論瀰漫陸續轉變為政策手段,更昇華為經貿圍堵;而應對於美國為首的國際阻截,中國似乎回到鄧小平韜光養晦的策略,選擇用溫和的方式潛進布局。
中國一帶一路發展及美國之反制
中共一帶一路政策始於2013年,為中國主導的跨國經濟圈帶,被外界視為習近平主政時期大國外交、巨大經濟圈構想戰略的核心(佐野淳也, 2023: 44~45)。中國擬透過既有國力資源,尋求政經實力與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並在國際上扮演更為全面的領導角色,以求以中國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進而達成陸權國家稱霸世界的企圖(蕭全政,2020:235~243;河合正弘, 2020: 95; 兼原信克, 2023: 298~299)。
(一)中國一帶一路的進展
就中國一帶一路的發展來說,截至2023年6月,中國與世界合計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約30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出席中國所主持的一帶一路歷屆(合計三屆)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注1)。衡諸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其要搭建的是以中國為主的國際聯盟,或說是非美國主導的國際結盟,就其影響力來看,核心國家約有40個國家,一般往來國家約有110個國家。就合作內容來看,硬體建設及軟體建設皆有,實為中國「新亞歐戰略」的大布局(張登及,2015)。陸路方面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中俄關係的強化、中非合作論壇,以及經濟為主軸的中歐夥伴。海路方面,除了海路的RCEP協議外,中國更與巴基斯坦建立「中巴全天候夥伴」以及連結馬爾地夫、斯里蘭卡,並向西延伸到中東、東非等地,藉以突破美國、印度、澳洲的海上勢力串聯。
地緣政治、中美競爭、印太戰略、一帶一路、新南向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