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由「三個代表」到「和諧社會」——看中國經濟戰略的轉變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由「三個代表」到「和諧社會」——看中國經濟戰略的轉變

孫明德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中國經濟改革前後的發展戰略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在「改革開放」之前,其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循蘇聯發展模式,第一個五年計劃之重工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總85%,在工業發展初見成果後1958年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3年基本上超過英國10年超越美國,有充分把握。」,並提出「主要是鋼,只1959年達2,500萬噸,我們就在鋼的產量上超過了英國」,自此在超英趕美、加快發展速度,以及提前實現工業化及現代化的目標下,中國實施了人民公社化及「大躍進」運動,在此一經濟戰略下,流行如「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作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口號,產生許多浮誇、虛報等「衛星上天」的成果。但此一經濟戰略,雖使中國經濟短時期有所成長,但人力、物力及大量資源消耗的結果,卻使得總體經濟發展無以為繼,投入產出失衡,生產下降、商品短缺、財政出現大量赤字,使得其後多年的時間須要調整以休養生息。

1979年「改革開放」後,中國著手三級產業的結構調整。初期在財產權及分配進行調整之後,準私有制如包產及包幹等制度的推行,農業有所起色,國際貿易發展推動出口加工產業的興起,使得偏向重工業的情況略有改善。而1990年起,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引發出所得分配不均及投資集中且過度諸多問題,中國政府因而在「九五」計畫(第九個五年計畫)中強調改善產業結構、區域均衡及城鄉差距問題,進一步要求改變經濟成長偏重工業及投資的模式。

中國近二個五年計畫中,基本上均以調整產業結構、縮小貧富差距為主,配合當時中國國內外政經情勢加以調整,例1990年代初期之投資過熱,或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需要透過財政及貨幣政策以緩和經濟衝擊。「九五」計畫目標著重以政治及經濟體制改變調整經濟結構。「十五」計畫則主要希望提昇國內需求,減少城鄉差距,調整區域經濟結(大西部開),調整產業結構戰略則強調三級產業並重,鞏固農業基礎、加速工業改組及產業升級以及發展服務業等。

 

生產發展與人民利益的權衡

20002月江澤民在廣東考察時所提出「三個代表」(注),尤其對於中國共產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可看出,此一時期經濟戰略重點仍以生產為主1848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非均衡經濟發展是由於生產資料(要素)的資本主義占有制,以及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造成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並導致社會有效購買力相對縮小,最終導致週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但中國近年經濟在投資增溫之下大幅成長,而消費並未同時提昇,引發了諸多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20059EIU學者認為中國近年來投資快速發展之下,房地產及部分產業如汽車、鋼鐵、水泥、消費耐用品有產能過剩現象,如果情況持續,將出現投資泡沫化;但如果經濟降溫對供給面政策壓抑過當,則又可能使經濟遲滯,對中國總體經濟、企業,以及依賴中國需求成長的其他國家,都將面臨衝擊。

十一五規劃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差距綠色GDP三農問題投資過熱能源效率鳥籠經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