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物流 運籌全球——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物流產業之發展分析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物流 運籌全球——自由貿易區對台灣物流產業之發展分析

陳雯雅  (2012/04/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4期》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企業之生產與貿易型態不再倚賴成本競賽,轉而以研發與通路作為競爭力之核心。因此,政府為建構優質的營運環境,以協助企業「深耕台灣、布局全球」,使台灣成為全球運籌與高附加價值基地,遂於2003年7月公布施行「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據此活絡國內港口、機場相關範圍之營運績效與提升物流轉口、加工等作業之附加價值,充分提升台灣之國際競爭力,實現全球運籌中心之政策目標。

針對此一潮流,我國物流業者未來如何因應情勢以採取相關發展策略,來提升自身競爭優勢?本文將藉由國內自由貿易區之營運現狀,以及物流產業之發展現況,進行淺析與研究,希望提供相關業者未來研擬發展策略之參考。

 

我國自由貿易區發展現況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Zones)之定義,指以「境內關外」精神,在一國家關稅領域範圍內,規劃一特定區域,在此區域內貨物可自由進出,包括運輸、儲存、包裝、分類及加工製造等活動,均可自由經營,不須繳納關稅及其他稅捐,可詮釋為「海關監視下之非關稅區」。

目前全球已出現超過600個「自由港」(Free Ports)或「自由貿易區」,各國之所以推動自由貿易區乃為因應「全球運籌管理」(Global Logistics)經營模式,藉由提供業者一個充分自由化之經營環境,不僅可降低營運成本、加速國際化進程,提升國內廠商國際競爭能力,並能提高國內外企業投資意願,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及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我國所規劃之自由貿易區係位於國際航空站、國際港口管制區域內;或毗鄰地區劃設管制範圍;或與國際航空站、國際港口管制區域間,能運用科技設施進行周延之貨況追蹤系統,並經行政院核定設置管制區域進行國內外商務活動之工業區、加工出口區、科學工業園區或其他區域,成為一種「境內關外」之特區,至2011年底止,已有五港一空自由貿易區加入營運(表1、附圖)。

 

1  已設立之自由貿易區簡介

 

  已設立之自由貿易區區位圖
 

觀察我國各自由貿易區近年營運情形,隨著區內軟硬體設施工程逐步完成,以及多家業者提出籌設申請或積極與各港務局洽租土地,陸續加入營運下,自由貿易區營運業績之總貿易量、進出口總貿易值逐年呈現成長態勢,2011年以基隆港成長率最高,貨物量及貿易值成長分別高達196.04%與172.91%,僅桃園航空自由貿易區呈現衰退(表2)。


2 2009~2011年自由貿易區營運狀況

 

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現況

早期國內的物流發展是以製造商為開端,其藉由投資建立下游零售通路體系同時,也設立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統。之後隨著台灣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服務業興起,物流業為因應產業趨勢,逐漸發展出不同型態,從傳統多層複雜的配送通路,轉成由供應商直接透過「物流中心」,將商品運送到各零售賣場據點,或是個別消費者手中。

近年來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遭遇土地取得不易及價格居高不下、交通堵塞等困境,國內物流業者為有效降低經營成本及風險,逐漸走向科技化技術發展,以改善流程、增加經營效率。而網際網路的發達以及電子商務之興起,更將業者從傳統物流帶向國際物流發展,亦使其經營策略從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擴展至全球運籌管理。

自由貿易區全球運籌物流整合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區域配銷供應鏈管理智慧物流轉口加值產業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