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壇】加入WTO前後兩岸農業經營環境之比較分析
張明仁 (2006/01/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期》
加入WTO前後台灣農業的經營環境
(一)人口
1.農業就業人口的年齡分配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所發布的「人力資源統計月報」,我國農業就業人口中,55~64歲的就業人口雖然在2002年之前所占的比例最高,但是該比例自1998年便已經開始下滑,1998年55~64歲占總農業從業人口為30.75%,但是到了2002年已經下滑為28.34%,反倒是45~54歲這個區間所占的比例,從1998年開始提高,到了2003年之後已占最大比例,占總農業人口數的27.8%,這雖顯示出我國農業勞動年齡有逐年下滑的趨勢,但就整體而言,我國農業在勞動人口分布上還是偏高,45歲以上的農業就業人口占整個農業勞動人數的60%以上,而青壯人口(25~44歲),占整個農業就業人口不到30%,由此可知我國農業勞動人口高齡化,及青壯就業人口所占比例不高問題十分嚴重(見表1)。
我國農業勞動高齡化的問題近幾年似乎有惡化的趨勢,如果就青壯人口的變化進行分析,我國25~44歲該區間,在1998年至2004年這段時間,占總農業就業人口,由1998年的33.15%到2004年下滑至29.37%,下跌了近4個百分點;而65歲以上的就業人數在1998年時占總農業就業人數僅有9.26%,到2004年卻上揚至13.26%,顯示出1998年之後,越來越少的青壯人口願意投入農業。
2.農業就業戶數及人口
台灣農業的就業人數從1998年開始便逐年下滑,1998年到2004年這一段期間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共減少18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也下滑了2個百分點左右,表示近幾年我國農業就業人口的減少,如果再配合年齡分布(詳見表1)進行綜合分析,我國農業流失的就業人口中,大多數是屬於青壯人口,表示較其他非農業而言,農業近幾年的經營環境對於青壯年而言是較不具吸引力,對已經呈現高齡化的我國農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見表2及表3)。
表1 我國農業就業人口中年齡的變化(1998~2004年)
表2 我國農業就業人口(1998~2004年)
表3 我國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1998 -2004年)
我國農業的就業戶數一般而言,可以分成兼業農戶及專業農戶,所謂專業及兼業農戶,根據農委會農糧署的定義:專業農戶指農家中之全部人口均依賴農業收入生活,而無人專辦或兼辦其他行業;兼業農戶是指農家戶內滿15歲以上之人口中,有一人以上專辦或兼辦其他行業者;根據行政院農糧署的資料指出,我國農業戶數與就業人數一樣是呈現逐年下跌趨勢,我國1998年至2003年農業戶數減少了6萬多戶,但是如果就專業或是兼業農戶進行分析,雖然台灣農業戶數逐年減少,但專業農戶的戶數卻是逐年提高。因此,總農業戶數會減少主要是兼業農戶逐年減少,其中以農業為主的兼業農戶在這段期間(1998~2004年)減少50%以上,所謂以農業為主的兼業農戶,係指農家雖然也兼業其他行業,但是家庭所得來源還是以農業為主;如果就比例進行分析,我國農業專業及兼業,以兼業農戶占絕大多數,但所占的比例逐年減少,由1998年的84.52%到2003年只剩下72.50%,下跌近10個百分點,但「以兼業為主的兼業農戶」的比例,在2003年還是台灣農業就業農戶中所占比例最高,有58.94%的農戶是以兼業為主,農業為輔,兼業農戶過多,對於台灣發展農業專業化經營將是一大阻力(見表4、表5)。
WTO、兩岸農業、經營環境、高齡化、精緻農業、農產貿易、貿易逆差、專業農戶、機械化經營、全球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