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因應金融海嘯,未來台灣產業之調整方向
花佳正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回顧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歷經過幾次重要的產業轉型,從早期的農業立國到40年代的進口替代、發展輕工業,再到50年代的出口擴張、設立加工出口區,進而推展到60年代的第二次進口替代、發展重工業,乃至民國68年後,成立新竹科學園區,發展高科技產業。
從上述的發展歷程來看,不管是輕工業、重工業還是高科技產業,都有一個主力產業(如:紡織、石化、半導體等)引領台灣的出口擴張來帶動經濟成長,也讓缺乏天然資源的台灣,成功地發展成加工出口導向的經濟體系,但一方面因工資水準隨著經濟成長而不斷提高後,勞力密集產業已無力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如:中國、東協)在國際市場競爭;另一方面,台灣在高科技產業的代工生產上,其中主要的技術、設備、重要原料及關鍵性專利,幾乎都掌握在外商手中,每年需支付外商高額的授權金,以及採購關鍵原料,導致本國企業毛利較低,只能以提高周轉率來衝高營業額。但是當2008年的金融海嘯導致景氣反轉、出口訂單快速萎縮,這些為人作嫁的代工廠,立即呈現鉅額的虧損,所以為了保持台灣長期適度的經濟發展,我們必須修正過去的發展路線,從中另闢蹊徑。
為避免或減緩日後發生類似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傷害,未來台灣的產業結構勢必有所調整:過去對歐美、中國採取出口擴張為主的貿易導向,應把部分重心移到拓展亞洲其他市場(如:印度與東協),並發展本國內需市場;過去以組裝代工為主的生產模式,應轉型為創造品牌與開發新產品;過去一向把製造業視為出口主力,未來將把出口範圍拓展到資訊與工商服務等層面。因此我們就台灣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分別闡述如下。
拓展亞洲其他市場
當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台灣對中國與美國的出口成長開始逐漸衰退,但是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在2008年9月、10月卻仍出現正成長(附表),一方面可能由於韓元的貶值,中國改由韓國進口來替代我國;另一方面,過去中國無法製造的產品與中間材,已經逐漸走向在地化生產,故大量壓縮了台灣的出口空間,這也顯示過去我們藉由投資中國來帶動我國出口的效果,已漸漸式微或被取代。此外,我們再從中國進口市場的占有率來看,2008年11、12月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約只剩7.4%,較前一年同期大幅減少了3.1個百分點,從第3名降為第5名;韓國在中國的占有率也下降1.39個百分點,成為9.22%;中國市場占有率提升的主要國家為日本的14.27%,增加0.77個百分點,及美國的8.79%,增加1.77個百分點;而中國不同地區間相互海關出口占有率則提升至9.72%。從整體產業來看,中國的進口需求,正由過去海外投資所衍生的進口需求,結構性轉向自我製造及美日高階產品設備需求。這也說明了過去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的結果,在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下,付出嚴重的代價。
為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台灣應朝向拓展亞洲其他市場與本國內需市場前進,由於亞洲許多新興國家已成為世界工廠,所以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成長,都是依靠對外出口來維持,但在歐美各國經濟陷入衰退時,亞洲的出口也連帶受到重大衝擊,過去以擴張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模式,經過這次金融海嘯的衝擊後,亞洲各國應已意識到要有所改變,不能再把經濟成長的動力,全數寄託在歐美各國上。尤其亞洲國家普遍人口眾多,應有能力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廣大市場,今後亞洲的內需市場,將有機會成為這波金融海嘯後,亞洲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
產業轉型、出口擴張、品牌創建、新興市場、綠色能源、代工生產、服務業、知識經濟、核心技術、內需市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