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中小企業對外投資行為模式之探討
黃富娟 (2006/09/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9期》
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
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向來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色。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貢獻來自於經濟產值與就業創造、以及財政稅收來源等。根據王素彎的研究,中小企業產值占我國GDP貢獻度約四成,提供的就業機會占總就業人口的78%,貢獻稅收總計高達25%,而其出口帶動的經濟效益更高達2.5倍(注1)。可見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小企業素以靈活與彈性著稱,配合我國中小企業的有效管理,成就了過往台灣經濟發展的奇蹟。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國際產業分工的重整,中小企業因為工資上漲、規模不足、資源有限,又市場資訊取得受限之下,逐漸喪失競爭優勢。我國中小企業礙於成本與利潤考量,逐漸外移,或者藉由對外投資布局作為發展策略。
統計處「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報告」指出,自1980年開始,我國即因為新台幣升值、工資上漲、地價飆漲與環保問題,而出現第一波對外投資風潮。第一波對外投資風潮主要集中於東亞國家,如泰國與馬來西亞;進入九○年代,第二波投資風潮則是考量比較利益的生產因素與海外市場而來(注2);進入21世紀,中國崛起引發的強烈吸金效果,致使我國中小企業加速外移至中國。作為我國企業主體的中小企業,也逐漸從出口貿易導向,轉為對外投資的先鋒。目前中小企業出口占我國總出口僅剩不到二成。
那麼,企業對外投資(investment)的動機為何?投資行為究竟是源自於內部投資環境惡劣,或是經濟成長力道趨緩?一般認為,企業赴外投資通常有幾大理由:對於大型企業而言,「無形資產」(intangible property)如品牌價值,唯有透過在地化的生產搭配,才能進一步發揮品牌的功效;其次,跨國企業也經常以海外設立生產、銷售或服務據點的方式,將市場交易予以「內部化」(internalization)。這樣的作法得以降低交易成本(如關稅)與潛在風險,通常用在保存不易的飲食販售為主,如販售漢堡等運輸與時效限制性高的商品。而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動機,則以「產品週期」問題為主,更確切地說就是產品生產的優勢,也就是為了降低成本,而追逐原物料、技術等生產因素而來的對外投資行為。儘管如此,許多的投資行為仍出現三種綜合的模式。
依據投資動機而來的投資行為,日本KOIMA將其分為「擴張型」與「防禦型」,前者強調的是擴大市場利基,後者則是守住成本的對外投資行為。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動機,通常是為了要找尋資源、規避障礙、市場擴張、追求效率與成本因素等。而戴勝通從實務經驗來看則主張,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思考的幾項原則包含:生產、研發、業務、財務、營運等面向(注3)。
這些投資動機與企業特徵存在相當大的關連性。中小型企業從「規模」上來看,經常意味著難以達到規模經濟。因此,在全國市場上,中小企業因為資源、行銷通路等諸多因素,經常難以在商品市場上與大型企業進行競爭(注4)。充其量,中小企企業僅能在地方性的發展上,獲取較大的營運空間,或是藉由出口導向的貿易活動來持續發展。因此,中小型企業的經營考量,經常是追逐低價的成本因素。這也呼應我國在1980年後,因為國內工資上漲、物價與土地上揚,而促成第一波中小企業外移的主因。
從實證研究來看,我國中小企業對外投資行為通常具有「多重動機」,無法單純看待。根據「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顯示,2004年相較於前二年中小企業在投資動機上出現轉變。2004年投資動機中,因為「當地市場發展潛力」而進行對外投資的原因已取代原先維持第一的「廉價勞工」,成為投資動機的首要考量。其次,依據「國外客戶要求」這種配合上下游廠商需求的對外設廠與投資行為也逐年增加。顯然,接近市場與降低成本此二因素,依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因應產業上下游廠商要求的對外投資行為之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跡象。後者也意味著對外投資行為經常牽動分包制度下整個產業鏈的外移,以在被投資國建立完整的分工網絡體系。
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投資模式、全球化布局、產業聚群、產業分工、成本優勢、資金障礙、跨國企業、台灣接單海外行銷、投資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