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天生國際化企業初探
楊海嵐 (2014/08/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8期》
經歷兩次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各國政府均想方設法提升其國內的經濟景氣;除了近年興起的創業經濟外,國際化與出口型經濟也對於經濟復甦有明顯的助益,亦是許多內需市場較小的國家之重要的政策重點之一(Blackburn and Wainwright, 2010; Eurofound, 2012);另一方面,創新型企業所帶來的經濟動能與就業機會也是各經濟體中不可小覷的驅動力。結合這兩項趨勢,一股新興企業勢力,即「天生國際化企業」,也在國際市場上逐步崛起。這些新興企業的國際化進程,遠比以前的跨國企業更為迅速,往往在成立的二到三年間,就已建立一定比重的國際業務,其產品或服務則多為創新、技術程度高或設計特殊類,能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與國際網路緊密結合,也是其成功的關鍵因素。
重新檢視國際化理論與定義
在國際化理論中,一家企業往往在本國市場經營有成、累積足夠的經營管理經驗與能耐後,才進一步開發國際業務,期初由地理位置或文化相近的鄰近區域開始,透過學習、經驗累積和人脈網路堆疊,再慢慢拓展至其他市場地域(Johanson and Vahlne, 1990)。在固有觀念上,具備跨國業務能耐的企業往往是大公司、大財團,然而拜科技發展之賜,產業連結、溝通與運輸也更為便利,一些中小企業或是微型企業,反而能在創立的前幾年,就迅速拓展其外銷出口業務。這些充滿創新動能的天生國際化中小企業的興起,正在改變傳統對於「跨國企業」的認知,國際貿易理論中,跨國企業侷限於大企業大財團的框架,從而塑造一波新的天生國際化企業,也帶動了國際化理論的重新檢視與定義。
本研析主要參考Eurofound (2012)的文獻整理報告,以及其他相關研究調查,勾勒當前天生國際化中小企業的發展與風貌,探討天生國際化企業的成因與影響,以及對我國中小企業政策的啟示。
天生國際化企業定義與成因
「天生國際化」(born-global)最早是由Mckinsey在1993年針對當時新一批成功的國際型中小企業,提出相關說法,後來即廣為國際貿易學者採用,並提出新一代的國際化理論研究。過去對於企業國際化進程的了解,主要是根據Johanson and Vahlne於1977年所建立的Uppsala模型,認為企業均以「循序漸進」的模式,在經營母國市場的同時,累積其國際化所需資源(包括知識、資金、人脈網絡等等),由鄰國的市場開始,逐步拓展其業務至其他外國地區;由於國際化需要企業投入相對較多資源,因此傳統的「跨國企業」多是財力背景雄厚、經驗充足的大公司,國際型「中小企業」則為鳳毛麟角。然而隨著電腦、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的興起,資訊交流速度大幅革新,許多創新型中小企業、甚至微型企業,跳脫這套漸進式的國際化模式另闢蹊徑,在成立初期即以國際市場為目標,採取全球化的發展策略,開啟嶄新的天生全球化企業模式,也激盪出學術和實證上對其背後的驅動力、產業特質等一系列檢視與探討。
天生國際化、全球市場、新創企業、國際競爭力、創新驅動、跨國企業、出口導向、全球價值鏈、數位經濟、國際市場拓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