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觀點】值得重視的「區塊鏈」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5/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5期》
在全球擁有超過20億用戶的Facebook,日前傳出8,700萬用戶的個人資料外洩,全球最大社群平台陷入經營危機。有趣的是在事件爆發之後,不少專家紛紛指出這對於「區塊鏈」(Blockchain)是個好消息。因為其去中心化、高安全性、隱密性等特性,不僅個人資料將不再掌握在這些大公司手中,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保護,真的是如此嗎?
追根究柢,區塊鏈技術源於全球第一個加密型貨幣比特幣(Bitcoin),這幾年來各種虛擬貨幣的快速成長,不僅成為投資客追逐的熱門商品,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更成為與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大數據(Big data)並駕齊驅的創新技術,在各領域應用層面的廣泛討論,也被專家視為改變人類生活的重要技術之一,特別是以結合「去中心化」及「高安全性」這兩個大特性的發展被寄予厚望。
區塊鏈的想法是讓每個人都是一個節點(nodes),且每一個節點在相同時間都有擁有相同的帳本資訊,打破了我們熟悉的統一平台、中心運作的概念。「去中心化」讓個人的資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經過自己同意的資料才能被修改,加上完美的匿名設計,像個人的金融帳戶、健保等個人隱私資料若能使用區塊鏈,就能完全不用擔心個人資料被金融機構、健保局的不法人士外洩。
同時區塊鏈還被喻為最不可能被駭客入侵的機制,以區塊鏈運作來看,當要交易時,交易人向節點宣告交易內容,透過「數位簽章」(Digital signature)、「公開金鑰加密」(Public key encryption)及「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進行認可,一旦交易被認可,將在原有資料下面新增一個區塊(block),而所有區塊串連起來就是區塊鏈,也是每個節點同時擁有的帳本資訊。
如果駭客想要偽造交易或篡改過去的資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區塊是相關連的,每一個區塊的求解問題都是依據上一個區塊的資料而定,因此若其中一個區塊資料被更改,此區塊之後的區塊全部都要重解。
而在「工作量證明」機制中,當交易出現雙重支付、惡性交易等交易資訊不一致時,會保留「工作量最多」的分支,刪除其他分支,並同步所有節點資料,也是用運算力決定。其中運算力的產生,就我們常聽到的「挖礦」。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闡述說「在沒有中央權威存在的條件下,既鼓勵礦工支援比特幣網路,又讓比特幣的貨幣流通體系也有了最初的貨幣注入源頭。」也就是透過電腦的計算,解出新的區塊,就能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
區塊鏈、去中心化、比特幣、工作量證明、智慧合約、加密貨幣、權益證明、挖礦能耗、產業應用、數位金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