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產業炯炯眼(二)自駕車的發展與後續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產業炯炯眼(二)自駕車的發展與後續

徐慶柏  (2017/1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1期》

自駕車(Self-driving Cars; Autonomous Cars)或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無人車,Driverless Car)。關於自駕車的研究可追溯至1920年代,1950年代則進入到可行性試驗;1987年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展開一項名為「European Prometheus Project」的計畫,而知名汽車大廠賓士也參與了這項計畫;自此之後學界與業界在自動駕駛的研究合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展開,如:通用汽車、大陸汽車系統(Continental AG)、IAV (Ingenieurgesellschaft Auto und Verkehr)、美安(Autoliv)、勞勃‧博世(Robert Bosch)、日產汽車(NISSAN)、雷諾、豐田汽車(RENAULT)、奧迪(Audi)、富豪集團(VOLVO)、寶獅汽車(PEUGEOT)等(圖1)。

 

1  自動駕駛發展簡史

 

從純學術研究到產業界的積極參與,表示自駕車領域讓先驅者看了市場的曙光。2017年6月英特爾(Intel)公布一份委託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進行的分析報告「Accelerating the Futur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Emerging Passenger Economy」,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全自動駕駛車輛可創造規模達七兆美元的「乘客經濟」(Passenger Economy。意指使用完全自主的無人駕駛車輛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包括:時間節省、投入資源與成本縮減等)。

若細看其價值組成,其中3.7兆美元可能的價值來源是公共運輸行動服務(Consumer Mobility-as-a-Service),例如:汽車共享或轎車軟體;2.9兆是企業對企業公共運輸行動服務(Business/B2B Mobility-as-a-Service),如貨運或自駕車貨運(送貨);最後一項可能的組成有2,030億美元是針對食品、醫療、娛樂等企業的消費者提供的全新無人車服務與功能(New & Emerging Pilotless Vehicle Services)。

除上述對市場預期的期待外,一般對於自駕的潛在優點看法包含:減少或避免交通事故(行車距離過近、分心駕駛及危險駕駛等人為因素產生之交通事故)、管理交通流量與減低交通壅塞、提高車速限制、緩解停車位短缺問題、增加汽車共享減少購買私家車、減少對交通警察的需求、溫室氣體排量大幅減少、降低汽車保險費用、減少實體的道路指示標誌、可支配之自由時間增加,以及溫室氣體排量大幅減少等。

自駕車在經濟、社會乃至於產業發展等面向都引起廣泛的討論,但一個科技的應用到市場實際接受必須歷經許多階段,甚至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徵兆;藉由對投資數據與種種跡象的判別,有助對自駕車領域發展的掌握。

自駕車人工智慧汽車共享智慧交通車載安全ADAS感測器無人駕駛投資趨勢汽車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