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利用區域合作新趨勢重構地方產業經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利用區域合作新趨勢重構地方產業經濟

謝啟賢  (2010/09/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9期》

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化的潮流下,國家疆界的弱化、科技跨區域的整合、全球勞動力的重新分配、各項資源與訊息的互動流通,造成城市區域競爭逐漸取代國家競爭,也就因此,創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區域,已成為許多國家致力於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政策之一。而強調跨界資源的整合運用與角色分工、合作的都市區域治理模式之重要性日益顯著,建立區域合作的夥伴關係,能促進資源優勢的共享與資源劣勢的互補,這種彈性的合作關係,能使治理成效超越現行法制和行政區域的界限,強化本身對全球化發展及環境變遷的能力。

檢視過去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作為,可以發現部門建設計畫較缺乏區域合作的整體性規劃,齊頭式平等的預算及建設制度使地方政府缺少有彈性的政策工具,以及政府預算和建設計畫未能有效結合區域發展等問題,都是區域治理與合作需要克服的關鍵。以下將分就區域治理理論、國際成功案例、我國未來區域合作的發展方向、可行策略及發展構想進行說明。

 

區域治理理論

跨域治理融合了政治經濟學、組織理論、新制度主義、理論治理及政策網絡多種理論。陳立剛與李長晏在「全球化治理:台灣都會治理的困境與體制建構地方政府跨區域合作探究」一文中認為,以下三種理論說明了跨域治理的需要性:

(一)傳統改革主義者(Traditional Reformist)

主要從結構途徑去研究區域政府,這涉及整個都市區域的政府變革,企圖去除所有或大部分都會區裡面的小政府,並以單一、全功能、有利和普及整個都會區的政府取而代之。而這種又被稱做合併主義(Consolidator)或大型都會區政府。所採取的方式以市縣合併、兼併和聯盟制。

(二)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是將政治經濟學運用在都會區政府的研究上,主張多中心或多核心的政治體系,最能回應公民的需求。並認為都會區內若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政府存在且管轄權彼此重疊,將可透過相互競爭以最有效率、有效能、有回應性地滿足民的需求。公共選擇理論在都會治理體制上提供公民或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權,以處理轄區內共同事務,這些體制的選擇乃鑲嵌於地方政府間的協議、公私夥伴關係、區域聯合會及職能移轉等。

(三)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

新區域主義是傳統主義者與公共選擇理論者相互對話下的產物,認為解決都會區問題時競爭與合作兩種體制兼顧運用,才能夠有效達治理都會區的效果。其目的是要在地方政府、社區組織、企業組織及非營利組織之間,建立起都會區治理策略性夥伴關(Local strategic partnership)

空間夥(Spatial partnerships)是一種在不同管轄權之中,跨越現有行政區劃之限制,藉由共同分擔責任為基礎的方式,進而達成地理空間的整合。換句話說,空間夥伴關係的重要性,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區域發展上其角色比重的日漸增加,而使得空間夥伴的互動型態,更需要跨域法定地位、地理上或計畫的藩籬,以促進夠多更豐富的協力合作;當前夥伴關係在公部門體制中有兩種主要類型:

區域治理地方政府合作產業聚落空間規劃跨域整合公共參與高鐵效應經濟空間化成長極理論區域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