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中國在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規劃與布局
孫明德 (2006/08/07) 《台經月刊第29卷第8期》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現況
近年來中國經濟隨著經濟發展,外商投資中國金額快速增加,2001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達460億美元,2004年、2005年都有6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進入中國,成為世界各新興國家中吸收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但中國對外國投資,由於其金額相對較小,以2004年數據為例,中國當年對外FDI金額僅占全球0.9%,歷年累計金額占0.55%,因此較少引起關注。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69.2億美元,成長25.1%,其中60.3%集中在亞洲,共24.53億美元。投資對象包括香港、韓國、泰國、柬埔寨、日本、蒙古、越南、葉門及印尼。其次為拉丁美洲,投資金額為6.59億美元,占16.2%,主要投資於開曼及英屬維京群島。非洲則為2.8億美元,占6.9%,主要投資國為蘇丹、阿爾及利亞、尼日、南非及尚比亞等國。對北美2.7億美元,占6.7%,歐洲則為2.57億美元,占6.3%,主要投資於俄羅斯、德國、英國及哈薩克等國,大洋洲1.48億美元,占3.6%。投資產業中以製造、採礦及資訊軟體服務三個產業為主,分別占29%、28.7%及26.3%。
由於中國經濟結構近年來有所變化,私營企業比重逐年提高,反應在對外直接投資上也可看出此項趨勢。國有企業2004年占對外投資金額比重為35%,較2003年之43%減少了8個百分點,其次為有限責任公司占30%,較2003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外商投資企業占中國對外投資比重的5%。在對外投資的省市區中,是以沿海省市為主,2005年浙江、廣東、山東、福建、江蘇省及上海市占70.4%,較2004年增加了10.4個百分點,其中上海市便占36.2%,位居第一,顯示出沿海地區企業占中國對外投資的重要性。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政策及主要投資類型
中國商務部及外交部於2004年7月首次發布「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以下簡稱對外投資目錄)。該目錄的內容主要包含投資國別(地區)及投資產業。首批中國政府核准投資國家共67國。其中亞洲23個國家,包括日本、韓國、蒙古和東協10國等;非洲13個國家,包括埃及及南非等;歐洲15個國家,包括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及匈牙利等;美洲11個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及阿根廷等;大洋洲5個國家,包括澳洲、紐西蘭和斐濟。
對外投資目錄中,國別主要根據「友好國家」、「與中國經濟互補性強」、「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國」、「中國戰略夥伴關係國」以及「世界主要區域性經濟組織成員」等標準劃分。而首批開放產業主要為農林牧漁業、採礦業、製造業、服務業及其他產業等。採礦業包含中國能源需求中欠缺的石油、天然氣、鐵礦、銅礦及煤炭等;製造業則包含機械、電子、家電、輕工、紡織等;服務業包含貿易配銷、交通運輸、軟體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其他產業主要包括電力的生產和供應等。
中國對外投資目錄中,其投資型態主要包括資源尋求型、市場開拓型、技術提升型、成本節約型、技術輸出型、承包勞務型和服務貿易型七類,其內容分別列示如下:
(一)資源尋求
能源開發重點國家主要為中亞(俄羅斯及哈薩克)、中東(蘇丹、利比亞、伊朗及伊拉克)、東南亞(印尼及馬來西亞),以及中南美洲(委內瑞拉)等,其中俄羅斯和中亞合作項目為石油及天然氣,東南亞國家合作項則為印尼及越南的錫礦,蒙古的煤、銅礦。中南美國家合作項中,則以巴西的鐵礦,秘魯及智利的銅礦為主。在非洲國家合作項目中,包含了尚比亞的銅及鈷,剛果和博茨瓦納的鑽石,加蓬的錳及鈾,納比亞的鈾,南非的黃金、鑽石、白金。與國外林業以各木材進口國如俄羅斯、東南亞和非洲為主要重點。漁業資源合作應以東南亞、南太平洋、西非和歐洲沿海國家為主。此外要加強在公海上的資源開發,實現資源來源多元化。
(二)市場開拓
貿易型企業根據產品特點建立國外行銷據點,而生產型企業則在亞、非、中南美洲投資環境較佳的國家,以興辦境外加工貿易項目為主,轉移過剩的生產能力;規避貿易障礙的項目,則選在有較多歐美紡織品配額的發展中國家如柬埔寨、南非及墨西哥等。
(三)技術提升
必須考慮投資國當地的技術和管理能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吸引力,一般選擇歐美日等已開放國家,建立研發中心或生產企業。
(四)成本節約
考慮投資所在地能否在勞動力、原材料、能源、管理和運輸等方面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因此投資應考慮在具有一定基礎設施配套能力的開發中國家。
(五)技術輸出
重點應在中國企業有技術優勢的亞、非、中南美相對落後國家,但通常其投資環境並不十分理想,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面臨諸多風險,如外匯管制、基礎設施、工人素質、治安問題等。
(六)承包勞務
立足傳統的東亞、東南亞、非洲和中東市場,深度綜合開發,擴大帶資承包和專案融資,加強勞務培訓,提高勞務素質,加大對歐美、南亞、大洋洲和中南美市場開拓力度。
(七)服務貿易
就近服務於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貿易和投資活動,如金融企業增加在開發中國家建立金融服務網點。商業零售企業應選擇環境較好的周邊國家,帶動商品出口。
中國對新興經濟體的投資策略及主要國家
由上述的投資類型觀察,基於市場開拓、技術提升及發展服務貿易部分投資是以先進國家投資為主。1992年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於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先進國家,但自1992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發生變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顯著提高。尤其是近年來,國際能源價格高漲,中國內部土地及勞動成本提高,更增加了中國企業對外增加投資的意願。雖然中國隨其經濟發展,近年對外直接投資有所成長,但目前投資國家及地區仍主要集中在先進國家,其投資偏重貿易據點設立,對於新興國家投資比重仍低,規模也小,主要是基於資源爭取,以及生產基地轉移兩項因素作為考量。
在資源爭取部分,雖然中國能源及資源運用效率不佳,但對各項資源需求仍日益增加,其國內原有油田日趨枯竭,加以世界各國對初級資源逐漸採取限制出口政策,以其國內有限資源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之需,進口量逐步增加,因此中國採取海外投資方式以爭取國外資源。另一方面,礦物資源占了中國80%的工業原料,但中國資源存量日減,且資源品質較差,對於鐵、銅、鋁、鉬、鉛、鋅、鎳、鉭及其他貴金屬需求與供應缺口將日益擴大。此外在多年過度開發之後,可利用的森林資源幾近枯竭,加上中國木材綜合利用率較低,浪費現象嚴重,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長期過度捕撈,導致中國近海漁業資源日減,兩者都需要大量進口。因此就能源及資源取得的目的,中國主要投資地點以非洲、美洲、大洋洲及俄羅斯等資源分布國為主,其中重要的投資項目如蘇丹、委內瑞拉、印尼等國的石油、天然氣開發;澳洲的鐵礦;尚比亞與秘魯的銅礦;俄羅斯、美國、紐西蘭等國的森林開發以及西非、西歐等國的遠洋漁業。
在生產基地轉移部分,中國加入WTO後,近年來常為先進國家的貿易保護政策所困擾,其中以歐美等國發生頻率最高,主要包括鋼鐵、紡織、家用電器、造船業等,中國成為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造成中國出口成長的障礙,因此分散出口至其他國家,成為近年中國平衡鉅額順差的另一項途徑,部分新興經濟體如東協、茅里西斯、南非及墨西哥等國便成為中國企業布局的重點,主要投資產業為紡織、輕工業、家電及機械等。以東協為例,中國對東協投資60%集中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與印尼等五國,其中泰國投資主要集中在加工貿易、機械製造、菸草製藥、貿易及房地產;對柬埔寨主要投資於農業、林業、電力、紡織及家電組裝等領域;對印尼主要投資於化工、家電及機車等產業;新加坡則集中於銀行、金融、保險、航空、海運及貿易;越南則為輕工業、農林漁業、房地產、觀光、交通運輸、郵電及建築業等。中國也積極參與東協各國的基礎設施、加工製造、礦產、海洋資源開發,以及農業合作等。主要合作對象為新加坡,其次則為緬甸及馬來西亞,重要的合作項目包含印尼蘇門答臘的電廠、越南河內的體育場、柬埔寨水電廠,及馬來西亞棕櫚園等。
中國布局新興經濟體的發展與可能限制
雖然中國對新興經濟體投資開始擴大,但目前除了前述的對外投資目錄外,其餘政策支持尚顯不足。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政府在對外投資缺乏規劃和布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專門部門負責企業的海外發展,協助促進其本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為企業海外發展提供資訊。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在政府部門設置上尚未受到重視,缺乏專門管理機構,也未制定完整的對外投資法令,缺少專責拓展國內企業海外發展的政府部門,因此目前多由企業自行主導,以其在中國國內多享有保護優勢的經營型態,將很難面對其他國家不同文化經貿背景的挑戰。
中國對外投資、資源尋求型、市場開拓型、新興經濟體、投資策略、經濟發展、技術提升、資源爭奪、融資問題、政策規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