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拜登區域合作架構的新意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1/12/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12期》
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10月27日出席東協主辦的東亞峰會時宣布,將和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夥伴,就建立一個區域合作架構展開會談。美國政府仍未詳細說明這架構內容,只說它不採取貿易協議的形態,美國也不加入CPTPP。白宮安全顧問沙利文說大家對此框架可拭目以待,在拭目以待之外,我們也可以從美國、印太各國以及我國對世界合理制度和秩序的期待提出建議,以在這個框架中扮演積極做出貢獻的角色。
印太區域合作架構的目的是公平的合作
拜登總統在參加東亞峰會即指出,「要讓區域裡的每個國家,都能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並且取得成功,是我們共享的價值和願景,不論國家大小都應該遵守規則」。這應該就是拜登總統建立印太區域經濟架構的目的,而這應該也是多數國家希望達成的國際環境。印太地區許多國家已對某些國家特別是大國的不公平政策,感到不滿和無力,若有一個合作架構能降低不公平競爭,多數國家應樂觀其成。但架構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及要如何發揮作用,大家的想法當然不見得一致,而須有更多的討論、協商以及創意。
自由化及自由貿易協定未能達成真正公平
多年來國際經貿合作的主要架構是自由貿易協定(FTA),或者在其上加上更多開放及合作的共同市場等方式。TPP是美國發起的架構,承襲它的CPTPP是目前對各國要求最高規格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不想藉加入CPTPP,或以組成另一個貿易協定來建構亞太區域經濟架構,顯示美國並不認為CPTPP或再更精進或嚴格的自由貿易協定能達成前述真正公平競爭的環境,所以新的架構要能避開貿易協定的缺點。
自由貿易協定是以自由開放為目標,同時也是它的手段,雖然它仍有其功能且受到不少國家和企業歡迎,但近年來其缺點也漸明顯。它的第一個缺點是自由化帶來的副作用逐漸浮現。不管是全球化、加入WTO或者參與自由貿易協定,自由化在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會對一部分人造成傷害,支持自由化的學理要求獲利者必須給受害者補償,以消除受害者的傷害,但實際上這種補償卻常不充分,甚至根本未發生(陳博志,2014)。而那些間接透過總體經濟關係的影響,例如整體薪資因為進口低工資國家產品而下降的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陳博志,2003),則幾乎無法有效補償。因此很多人已認為不能再隨便自由化,甚至反對自由化(陳博志,2016)。
拜登政府、印太區域合作架構、自由貿易協定、不公平競爭、全球公共財、供應鏈韌性、跨國合作、會員國利益、經濟北約、數位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