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展望台灣金融體系的轉型與助攻之路
黃子娟.池嘉敏 (2023/08/09) 《台經月刊第46卷第8期》
「永續金融」為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兼顧社會及治理層面,並促進經濟成長之企業的融資。鑒於近年綠色及永續發展與國際發展趨勢,金融業承擔引導企業發展重要角色,本文以綠色金融為議題,針對近年國際綠色金融發展情形,進一步探討台灣面對全球局勢之因應行動,包括:政府政策規劃、金融業如何透過金流的控管、分配影響企業方向;而淨零轉型需全球齊心協力面對,台灣如何因應國際規範、趨勢,搭上綠色經濟快車,亦為近年重要議題。
身處在氣候危機、疫病流行、政治戰爭與當今世界面臨的各式挑戰,不僅喚起社會對環境意識及生態保護等觀念的重視,從而使「綠色發展」逐漸受各國重視,而綠色經濟的發展也一直是各國政府政策重點,期望以經濟手段帶動環境問題的解決,同時創造新的產業與就業機會。
鑒於金融機構具有集結社會大眾資金並進行管理及投資運用之功能,為引導整體重視永續發展的關鍵力量,近年愈來愈多經濟體將永續金融納入各國金融發展政策之主軸,推動綠色產業或在現有產業中投入環保元素都需要有資金支持,隨環境永續意識與金融穩定而興起的「綠色金融」應運而生;台灣自1999年開始試編綠色GNP,估算經濟活動對環境、生態帶來多大損失,從歷年數據可發現我國在改善生態環境上有不錯的成績,環境損失從2000年的新台幣1,305億元,降到2021年的484億元。綠色發展已是不可避免之趨勢,尤其在全球經歷了疫情和氣候變遷帶來的雙重衝擊,綠色金融更是扮演連結金融產業、環境保護與經濟成長間的橋梁。
國際間對綠色金融機制的重視,反映出對氣候變遷因應與環境保護的迫切需求,認知到經濟發展必須與永續目標相結合,因此,2022年3月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也將「綠色金融」納入淨零12項關鍵戰略之一;金管會為發揮金融體系在促進整體社會追求永續發展之角色及功能,也持續透過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支援綠色及永續發展領域,舉凡推動綠色投融資或發展綠色債券,以及鼓勵金融機構簽署遵循自願性綠色投融資準則,推動轉型上仍面臨諸多挑戰。
歐盟發布歐洲綠色新政;美國圍繞在綠色發展的制度、財政政策設計等;新加坡推出淨零金融行動計畫;台灣積極推動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並已有多家銀行簽署赤道原則。
國際綠色金融行動與政策
「永續金融」為降低對環境的負擔,兼顧社會及治理層面,並促進經濟成長之企業的融資,而近年綠色金融聚焦在環境,其不僅包括氣候金融,亦涵蓋工業汙染控制、水衛生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其他方面。
綠色金融、淨零轉型、永續發展、台灣金融政策、氣候變遷法、碳定價機制、再生能源投資、ESG揭露、金融創新、供應鏈碳排管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