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薩繆森學術生涯的展開(下)
施建生 (2011/08/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8期》
翌年芝加哥大學就想要薩繆森回到芝加哥,當時的經濟學系主任許爾茲(Theodore Schultz)對他說:「我們將會有兩位哲學思想相異的領導人物—你與費利曼—這將會有豐碩的結果。」薩繆森當時是允諾了,但隔了24小時思想就改變了。(Samuelsonian Economics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 by Michael Szenberg, Lall Ramrattan, and Aron A. Gottes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xxv)他告訴許爾茲教授,「這將會使我極端化,會使我激烈化到一種我不想到達的程度。」他怕他自己原是要反對一些在腦海中認為過分右派的想法,而結果卻表達出一些過分左派的論潤。這不是他的原意,是他不願意的。簡單地說,薩繆森自認自己非右派,亦非左派,而是居於兩者之間的均衡派。(Leonaed Silk, The Economists, A Discus Book, Pulished by Avon Books, New York, 1974, p.17)自此以後,一位學人在像MIT這樣從事經濟研究的新園地,自會從世界各地寫來許多邀約,薩繆森則顯示出一種永不移動的偏好。(上引Samuelson, Economics in my Time一文, p.67)因為正如他在1961年美國經濟學會所作的「會長致詞」中所說:「在長期間,經濟學家只會為值得贏得的錢財而作—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讚賞。」(前引Paul A. Samuelson "Economists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 PAS, vol.2, p.1516)
於是在1948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解釋凱恩斯理論為主的教科書,稱為「經濟學」—一種初步的分析。(Economic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以後簡稱「經濟學」)結果極為成功,已被譯為40多種文字,出了19版,暢銷了400萬冊。到1958年又與陶夫曼(Rebert Dorfman)與蘇羅(Robert Solow)合著「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Linear Programming and Economic Analysis)。除了以上三部專著外,還寫了數百篇論文,這些論文已於1966年開始以「薩繆森科學論文集」(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 of Paul A. Samuelson,以後簡稱PAS)陸續出版,所涉及的範圍甚廣,包括全部內容。由於日前經濟學中之分工日益細密,很少人能瞭解其全貌,所以有時他常自稱為經濟學界中的最後一位通才。(前引其所著Economics in my Time, p.63)到1985年止已出版了五卷。至於1986~2009年間所寫的論文則準備日後分以第六與第七卷出版之。
亦在1966年,薩繆森在MIT的地位已被升為最高階層,這就是「學院教授」(institute professor),這是該校教授所能得的最高榮譽。一旦教授有了這一名義以後,他已無固定授課與指導責任,完全可以從事自己所喜愛的研究。但薩繆森則不然,其所授課程與論文指導都不減少,只是到了1980年以後,減為半數,可見其責任心的濃厚。其所教的課非常繁多,如經濟學導論、高級經濟理論,包括總體的與個體的,國際經濟學、財政學與財政政策,經濟循環與貨幣學,有時甚至統計學。(前引E Cary Brown and Robert M. Solow共編的書,p.xii)
到了1969年,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其成立300週年,乃特創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屆贈予挪威費利虛(Ragnar Frisch)與荷蘭丁勃根(Jan Tinbergen),於1970年即贈予薩繆森,為美國獲獎的第一人。有人問他得到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感到愉快嗎?他想了一下答道:「是感到愉快,人生很少會獲得一些不會減少愉快的事物,但這確是一件。」為了更多的人能享受這種不減的樂趣,薩繆森更不斷辛勤地耕耘自己建立的園地,結果MIT繼他之後,而獲得這種殊榮的教授就有下列五位:蘇羅(Robert M. Solow, 1987)、克魯曼(Paul Krugman, 2008)、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 1985)、默爾頓(Robert C Merton, 1997)與斯蒂格利滋(Joseph E Stiglitz, 2001)等,畢業同學中獲有此殊榮者也有克萊因(Lawrence R. Klein, 1980)、默爾頓(1997)、斯蒂格利滋(2001)、艾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 2001)及鮮林(Thomas Schelling, 2005)等五位。
薩繆森、諾貝爾經濟學獎、凱恩斯理論、經濟學教科書、MIT、學術貢獻、通才經濟學家、經濟顧問委員會、學術榮譽、經濟政策討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