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亞洲中產市場機會的宏觀觀點
陳碧芬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亞洲中產階級的學術研究,我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前身,由中研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等執行的「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1994~2001)、「東北亞區域研究計畫」(1998~2001)、及「亞太研究計畫」(2002)甚為領先,曾參與意見的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Alvin Y. So(2004)(注1)認為,此為亞洲首度以實證方法,大規模調查東南亞、東北亞及太平洋島國的中產階級態樣,其研究成果有制度地彙整成冊(注2),可說是區域自發的第一階段代表作。
蕭新煌於1994年第一期計畫研究成果報告時,認為研究團隊正從台灣、韓國、香港、新加坡等東亞四國的中產階級初階研究,進入東亞步向東南亞的研究進程,他有感而發地指出,「研究從一開始就在已有的西方中產階級理論加以反覆掙扎、對話和整合,雖仍然以新韋伯和新馬克斯兩個主要的典範為參考出發點,但四個研究小組都各自依實際的經驗事實和資料做了判斷和選擇,以建構適合解釋四國(地)社會階級結構演變和現況的理論(分析)架構。」此項擘劃亞洲的研究,被認定一方面要與已有的西方中產階級典範對話,一方面又企圖建構本土的中產階級分析模式,讓這群接受英美西方社會學訓練的亞裔學者,基本上處於「引介」和「突破」之間的迴遊。
經歷過多年的演練,尤其這段期間曾發生亞洲金融危機,重挫亞洲繁榮的平順軌跡,部分社會財富出現重分配。龔宜君和張景旭(1997)(注3)認為,亞洲各國中產階級在數量上的成長,已成為各地政經與社會勢力所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群體,中研院亦於2003年成立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Center for Asia-Pacific Area Studies,簡稱CAPAS),以進一步整合與推展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區域研究,台灣跨出國境的獨立研究逐漸形成氣候。憑藉組織力量搜集的各國中產階級相關數據,包括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下設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縮寫ESCAP,以下簡稱亞太經社會)、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勞工組織(ILO)、區域型組織的亞洲開發銀行(ADB)、東南亞國協(ASEAN)、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經過長期累積統計與學者專家分析,亞洲中產階級的自我態樣與影響力,不再侷限於社會學的研究議題,甚至吸引大量多國籍企業的跟進,諸如金融業的美林集團、信用評等業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大學企管系教授撰文的商管出版品等,亞洲中產階級議題堂而皇之成為外銷貿易、企業管理、技術創新、資本市場等現代經濟繁榮的要件。
實證數據呈現亞洲中產階級的活力
Birdsall(2007)(注4)解釋數十年來經濟發展的過程,經濟成長源自貧窮人口的減少,或是中間經濟水平人口的擴大,單一國家若能持續推動經濟政策、穩定政治情勢,通常8~10年期間即可見到成效,國民平均收入提升、人文發展指數進步。錢為禮、施振榮、朱博湧(2005)(注5),和Harry S. Dent, Jr. (2009)(注6)對於亞洲「活力」的分析,從區域內的經濟體組合、國家生產毛額、人口年齡結構、平價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以及人文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近年來的數據變化,可以實證亞洲的消費潮、中產階級動能。
有關亞洲地區的經濟組合,各國際組織的區分略有差異,在人口總數部分,亞太經社會(ESCAP)公布的2009年中旬達41億5,821萬人,雖然地員涵蓋北到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群島國、西到阿富汗等遼擴地區,實際上主要人口密集區仍以中國(13億4,575萬)、印度11億9,800萬)、印尼(2億2,996萬)、俄羅斯(1億4,087萬)、日本(1億2,757萬)以及越南等東亞新興經濟體為多。此份來自聯合國《世界人口報告預測:2008年版》(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的搶鮮資料,並就「依賴率」(dependency ratio)趨勢,即被排除在生產力之外、需要社會養育的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之人口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亞太地區將在2045年之後才需考慮不均衡的可能,東北亞地區則會較區域內其他地區提前十年面臨此一挑戰。然而,就亞洲與北美地區、歐洲地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比較來看(表1),可投入生產力之15~59歲人口比以亞洲為領先,而60歲以上人口比則是其他兩地的二分之一弱,突顯出亞洲的經濟與消費活力來源。
中產階級、亞洲經濟、ICT發展、消費市場、人口結構、內需動能、人文發展指數、全球化衝擊、創新社會、產業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