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循環經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杜業榮 (2017/08/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8期》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2015年9月在聯合國發展高峰會上,各國簽署了「2030年永續發展議程」(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同時所宣布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圖1)與169項細項目標(Targets),展示了這個全新普世議程的規模與雄心。SDGs於2016年1月1日正式啟動,它觸及全球所有國家、包含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作為全球未來15年(2016~2030年)的永續發展主軸與各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
圖1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
事實上早在201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的地球高峰會上,各國即決議以SDGs來接替即將於2015年到期的「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回到2000年聯合國千禧年大會上,來自189個國家的領袖共同簽署了「千禧年宣言」(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並承諾在2001~2015年間,致力落實八項MDGs(注1)。聯合國於2015年所發布的千禧年發展目標結果報告(United Nations, 2015)中指出,雖然在極端貧窮、學齡前教育、孩童死亡率與愛滋病治療率等目標取得重大進展,但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依舊、貧富落差在各國之間或城鄉之間依然懸殊,區域衝突日益嚴重產生大量難民,氣候變遷惡化與極端氣候頻仍,全球仍有八億人口遭遇極端貧窮和飢餓,這些問題仍是全世界發展的挑戰。
相較於MDGs,SDGs不僅將目標數量由八個擴充到17個,擬定目標的方向也更具普世性(Universality)。MDGs的規劃較針對發展中國家、最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與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等,而SDGs則把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發展議題一併列入考慮。因此在17項SDGs中,如「目標8:永續及包容性的經濟成長及就業」、「目標11:永續城市和聚落」與「目標12:永續消費及生產」等,都是屬於已開發國家正面臨的發展挑戰。
SDGs與循環經濟的連結
在所有SDGs的17項目標與169項細項目標中雖未明確提及「循環經濟」的字眼,但是卻處處可見循環經濟的相關概念。在丹麥綠色國度(State of Green)所出版的綠色轉型白皮書《循環經濟:丹麥作為循環經濟解決方案中心》中即指出,循環經濟與SDGs之間存在極強的聯繫,由於循環經濟替減少浪費與脫離資源密集提供獲利的機會,並使現有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它將貢獻於數個SDGs目標,如「目標9: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目標11:永續城市與社群」、「目標12:永續消費與生產」與「目標13:氣候行動」等(State of Green, 2016)。其中,「目標12:永續消費與生產」與循環經濟的關係最為密切,它的第一個細項目標即指出:
細項目標12.1:實施「永續消費與生產十年計畫架構」(The 10-Year Framework of Programmes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 10YFP),所有的國家展開行動,由已開發國家擔任帶頭角色,考量開發中國家的發展與能力(注2)。
10YFP正是聯合國所推動的循環經濟相關計畫,它與SDGs同樣於2012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通過。10YFP是一個全球性的行動架構,旨在加強國際合作以加速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一同朝永續消費與生產(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SCP)轉型。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的定義,所謂SCP是在使用服務和相關產品以滿足基本需求並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盡可能在服務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內,減少自然資源和有毒物質的使用,以及廢棄物和汙染物的排放,以避免危及子孫後代的需要。10YFP所仰賴的推動機制,是以永續消費(包括民間消費與政府消費)來帶動永續生產,一方面幫助消費者建立永續消費的意識與生活習慣,另一方面更完善地揭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影響等訊息,最後在理性消費決策的基礎上,達成資源使用效率的提升(doing more and better with less),以及使經濟發展與環境惡化脫鉤(decoupl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的目標。
聯合國SDGs、循環經濟、永續消費、綠色供應鏈、資源效率、10YFP計畫、碳中和、企業永續、環境保護、綠色採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