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解析惠台措施的口惠與實際,知彼利己創兩岸雙贏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解析惠台措施的口惠與實際,知彼利己創兩岸雙贏

林祈昱、林姿儀  (2018/04/09)    《台經月刊第41卷第4期》

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惠台31項措施」),其31條涵蓋了投資、金融、教育、文化、影視、社會、醫衛等多個領域,其中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中國企業同等待遇」有12項措施;涉及「逐步為台灣人士提供與中國人的同等待遇」有19項措施。此措施一出,引起台灣各界高度關注,關係著台灣企業、社團、藝文等領域人士前往大陸發展的影響與前景。

繼公布「惠台31項措施」後,大陸緊接著於2018年3月5日起召開為期15天的政協、人大「兩會」,會議中的政府工作報告、修憲議題、人事安排等,皆與未來大陸涉台人事布局及對台政策息息相關。本文從大陸對台政策演進的變與常,區分、解讀此次惠台31項措施的口惠與實際,探討兩岸在當前互動格局下的發展機會與限制,並提出若干建議供給政府民間各界參考。

 

中國大陸整合既有的惠台措施,作為整體對台工作的一環,持續爭取台灣人士支持

檢視「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內涵與脈絡,可以發現包括2017年1月「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及3月「兩會」都陸續推出具體措施,如:台胞證電子化、上海台胞市民待遇、台商民間銀行、提供台灣人「國民待遇」等。2017年10月18日召開中共十九大,發布相關措施提供台灣人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的「國民待遇」。

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發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此「惠台31項措施」的內容涵蓋了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共有31條具體措施。2018年3月5日中共國家總理李克強在第13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做政府工作報告,於兩岸議題方面指出,將會「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顯示持續為惠台措施背書。

檢視「惠台31項措施」,其中關於提供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措施有12條,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提供與大陸同胞的同等待遇(表1、表2)。

 1  「惠31項措施」給予台商與陸企同等待遇

 

2  「惠31項措施」給予台灣人士與大陸人同等待遇

 

善用大陸轉型升級的契機,發展高新產業、智能製造、科研、高教市場

中國大陸面臨產業轉型、調整結構等問題,為了維持經濟平穩發展,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總體目標,過去五年中共推出之重大經濟改革措施包含:2013年11月18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化、自由化」的經改方針;2015年則推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物聯網+」和「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以鼓勵創新創業,驅動內需;2016年3月通過「十三五規劃」,提出「創新、協調失衡、綠色、全球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2013年9月至2017年4月陸續推出上海、廣東、福建、天津乃至湖北、重慶等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擴大推動貿易便捷化和開放服務業投資。顯示其重點產業為:智能製造、機器人、高新產業、節能環保、醫藥、服務業等。

惠台31項兩岸交流政策同等待遇產業合作創新創業醫療市場影視文創金融合作政策落實制度配套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