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綠色產業市場發展影響的經濟學分析及對策探討
盧仁祥(上海電機學院商學院副教授) (2013/04/08) 《台經月刊第36卷第4期》
問題提出
國際綠色產業聯合會(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UNION)指出,一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借助科技手段,實現使用資源的節約和汙染排放的減少(節能減排),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就可以被稱之為「綠色產業」。綠色產業是在全球氣候暖化,人類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所提出。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和經濟規模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及其誘因不斷地為人們所認識,不止是煙霧、光化學煙霧和酸雨等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業已被確認為不爭的事實,嚴重制約著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發展」,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而能源、經濟以至價值觀實行大變革的結果,將對各國的產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即摒棄20世紀的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大力發展綠色生產機制,實現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注1)。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過去30多年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但是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環境汙染就是重要表現之一。2012年末和2013年初,許多大城市出現創紀錄的霧霾天氣,空氣汙染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社會公眾的健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究其原因,高度工業化、燃燒煤炭及汽車廢氣排放成為罪魁禍首。因此,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實行綠色生產,以保證中國經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中國綠色產業發展緊迫性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於生產的高能耗、高投入,是一種典型的粗放型增長模式。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進入瓶頸期,資源的稀缺性已無法保證這種發展模式得以繼續維持,改變模式成為必然。要想改變這種狀況,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行集約型的增長模式勢在必行。為此,大量高汙染、高能耗、技術落後的產業必將遭到淘汰,而綠色產業將迎來巨大商機,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二)綠色消費日益盛行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建設小康型社會。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人們收入水準顯著提高,生活水準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消費已經不再停留於滿足吃飽和穿暖,而是向要求健康、環保和舒適轉變,消費理念和消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綠色消費深入人心。為此,中國的產業發展必須要跟上市場和消費需求的變化,轉變原有的產業結構,實行產業綠化和生產綠化。
(三)應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需要
隨著各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綠色產業、綠色生產和綠色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同時,各國都制訂了各種政策措施和技術標準,對不符合規定的產品進出實行嚴格的限制,甚至是禁止輸入。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的新變化和激烈競爭,產業發展也必須綠化,原有對環境有危害的產業和生產方式勢必將要被拋棄。
(四)微觀企業實現經營目標的需要
當今市場是典型的買方市場,企業生產什麼、銷售什麼不再由企業來決定,而是由市場需求來決定。企業產品生產出來並不能實現其經營目標,只有將產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並獲取利潤方可。在綠色消費、健康、環保盛行的當今社會,如能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實行產業綠化、生產綠化和產品綠化,企業方可達成經營目標,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綠色產業、低碳經濟、技術創新、時間效應、強度效應、環境監管、政策激勵、產業轉型、配套服務業、企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