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日、韓經貿競爭情勢及其對我國的意涵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日、韓經貿競爭情勢及其對我國的意涵

邱達生  (2012/06/12)    《台經月刊第35卷第6期》

東北亞在經濟發展上一直是領先亞洲其他區域,而其經濟核心非日本與韓國莫屬。日本在過去幾十年來,是唯一能與歐美並列所謂先進國家集團的亞洲國家。在日本之後,摩根史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進一步將亞洲的香港與新加坡一起列入「已開發市場」,而在2011年原本希望能被MSCI列入已開發集團的韓國與我國最終期待落空。但是如果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標準,在全球總共34個先進經濟體之中,亞洲的日本與「亞洲四小龍」韓國、香港、新加坡及我國均已屬於該集團的成員。近來日本經濟成長幾乎停滯,而「亞洲四小龍」雖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短暫受挫,基本上均保有持續成長,意味該四國與日本的差距可望在未來逐漸拉近。開發程度拉近,在市場供需的位置亦會靠攏,競爭也就在所難免(表1)。

 

1  日、韓以及台灣基本資料對照表

 

香港與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模式,都不是以工業生產為主軸,雖與日本同樣被MSCI列為已開發市場,因為彼此結構性的差異大,因此,互相競爭的動機並不至於特別強烈。我國向來視日本為尖端技術的來源,且因為與日本在產業供應鏈的位置不同,所以除了偶發之重大事件引起的外銷轉單效應外,台、日兩國在經貿上的合作關係甚於競爭關係。亞洲四小龍中最積極挑戰日本經濟強國地位的即是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在歷史情結、地緣相鄰、產業鏈位置相近、出口相似度偏高、同樣缺乏天然資源等等因素影響下,一直是將日本視為首要競爭對手。

日本在二戰的廢墟中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權,主要的轉捩點是1950~1953年的韓戰。由於戰爭對於重工業相關的設備需求增加,讓日本以製造業為基礎,迅速發展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在1990年代歷經失落的十年,但日本仍在金融、科技,以及製程創新等領域獨步東亞,直到2010年才因中國的崛起,而退居世界經濟規模第三大國,然而其平均國民所得水準仍然是中國所望塵莫及。韓國在韓戰與1960~1975年越戰之後,分別因落實韓、日邦交正常化以及支持以美國為主軸的舊金山體系與聯合國決議,而獲得兩次重要且規模龐大的金援,因而奠定經濟發展的基礎。隨後積極進行工業化與品牌建制,時至今日,韓國已經是世界重要的資訊科技產業重鎮,更是我國的主要貿易競爭對手。

日、韓兩國先後發展出國際品牌,同樣信仰規模經濟,未來這兩國在國際經貿舞台的爭雄勢必愈演愈烈。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在最近20年的表現似乎停滯不前,而韓國則在東亞金融風暴之後展現持續的復甦與成長力道。我國經濟型態以中小企業為主軸,品牌建立起步晚、規模經濟程度有限,再加上屬於淺碟型經濟,易受到國際情勢影響,因此在日、韓經貿競爭衝擊下,值得檢視相關環境變化對我國的意涵。

出口相似度FTA戰略研發投入台日合作經濟規模外貿依賴產業競爭韓國崛起日韓對比比較利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