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能源關鍵基礎建設韌性:俄烏戰爭帶來的省思
文軍強 (2024/02/09) 《台經月刊第47卷第2期》
生質能天然氣具發展潛力,近年來歐洲生質能使用量急劇增加,截至2022年年底已有1,222家RNG製造廠,產量超過35億立方公尺,其中有58%與既有天然氣管線相連接,19%則用於運輸部門,有助於減少進口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需求。
前言
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在戰爭與制裁所引發的能源供應不足恐慌疑慮情況下,造成國際油氣價格飛漲創下歷史紀錄,國際油價一度飆漲至每桶134.71美元之高價,國際天然氣現貨價格歐洲TTF(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itle Transfer Facility)上漲近100美元/mmBtu,雖然後續在多數國家紛紛祭出多項價格補貼、管制與調整稅務等臨時措施,且市場量供應逐漸回穩,方使價格回落下跌,然2023年年初Brent油價已經進一步回跌至每桶75.54~87.42美元區間波動,而天然氣價格歐洲TTF與亞洲JKM(亞洲天然氣基準價格Japan-Korea Marker)亦下跌至20~25美元/mmBtu區間,皆已低於俄烏戰爭爆發前水準。
目前國際油氣價格已經回穩並持續維持低檔震盪,惟在歷經2022年國際油氣價格異常波動已嚴重衝擊各國能源、工商產業發展,綜觀自俄烏戰爭爆發兩年間,除了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外,亦有全球極端氣候、疫情陰霾未散與淨零碳排願景等議題皆考驗各國能源政策發展,本文以下將回顧過往能源衝擊事件,參酌國外經驗並以此為鑒,提出可供我國借鏡之啟示。
歐洲能源基礎設施轉變
(一)俄羅斯中斷歐洲管道天然氣進口
歐洲過去天然氣需求仰賴自俄羅斯進口,並主要經北溪(Nord Stream)、亞馬爾(Yamal)及兄弟(Brotherhood)三條幹管供應,2021年歐洲對於俄羅斯天然氣進口依賴度約31%,惟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後,遭到歐洲多國譴責並推出制裁對策,為此俄羅斯以要求歐盟天然氣買家採盧布(RUB)付款作為反制措施,自2022年5月起逐步中斷拒絕盧布支付之波蘭、保加利亞、荷蘭、丹麥及芬蘭等國家之管線天然氣供應,此外,自2022年6月起俄羅斯逐漸減少北溪一號(Nord Stream 1)供應歐洲之天然氣輸送量,7月底北溪管線天然氣流量已下降至原來20%,雖然俄羅斯Gazprom公司表示係因為修復工程延宕造成暫停輸送,惟歐盟會員國已意識到即使完成修復仍不會啟用,之後2022年9月27日北溪一號管線出現兩處洩漏,所幸此時俄羅斯已停止北溪一號供氣,未造成進一步威脅。
由於俄羅斯快速削減對歐洲之天然氣供應,衝擊全球天然氣市場,歐洲各國為維持天然氣供應穩定,取而代之的係大幅提升液化天然氣(LNG)進口量,以彌補俄羅斯管道氣減少之缺口,歷年歐洲天然氣進口來源如附圖所示。
能源基礎建設、天然氣供應、安全儲備、俄烏戰爭影響、再生能源發展、儲能系統、電力穩定、全球能源市場、LNG接收站、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