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以層次分析探討印度東望政策——兼論台灣可參與之角色
許峻賓 (2006/08/07) 《台經月刊第29卷第8期》
近三年來,新興經濟市場的崛起受到各方之關注,在這些新興市場中具備著充足的原料、廉價的勞工以及廣大的消費市場,促使國際級大企業對這些市場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設廠與投資,並由這些大企業引領著其他中小型企業,執行「全球布局」與「在地產業群聚」的經營模式。現在全球產業發展已逐步轉型為水平分工之模式,在比較利益的原則下,產品之設計與分包、零組件之生產與組裝、以及行銷與售後服務等工作項目,分由各地之工廠、分公司或合作廠商加以執行;此一發展推動了世界的扁平化(注1),也造就了全球經濟新霸主的出現(注2),如印度與中國。
印度的崛起雖稍不如中國快速發展,但是印度擁有全世界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具備著軟體設計的能力,而且擁有廣大的消費市場,這些優勢促使印度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的「金磚之國」,印度的經貿發展也成為其政府推動「東望政策」的背後力量,希望藉由加強與東亞國家間、甚至與太平洋周邊國家間的經貿關係,以強化印度在國際體系與雙邊關係上的角色。
在本篇文章中,試圖透過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分析層次(level of analysis)」理論,來觀察印度推動「東望政策」的背景因素,以及「東望政策」的執行現況。
所謂的「分析層次」,即是透過國際體系、國內環境及決策者三個層次來分析國際情勢的發展或某國的外交政策,此一研究方法的執行,是為了能夠「認定及勾勒不同的分析層次,使得所觀察的現象得到解釋」(注3)。然而,國際體系層次之分析是屬於「由宏觀至微觀」,而國內環境及決策者層次之分析則是屬於「由微觀至宏觀」;因此,若只是從單一層次進行分析,將可能出現「見林不見樹」或「見樹不見林」之缺憾,無法窺知事件發展之真相(注4)。如果能夠透過「跨層次」的分析方法,亦即藉由國際體系與國內環境或決策者間的互動過程加以觀察,將可獲得更多的資訊,讓觀察者更為清楚窺知國際情勢與某國外交政策發展之背後因素(注5)。以下即從「分析層次」中的國際體系及國內環境與「跨層次分析」來觀察印度東望政策的形成背景。
以層次分析印度東望政策形成之因素
(一)從國際體系層次分析
印度首次提出「東望政策」的時間是在冷戰結束初期。冷戰的終結導致全球霸權力量的轉移,全球體系從「兩極」轉變為「多極」,或「一超多強」的互動局勢,傳統的權力(包括政治力、軍力)已無法掌控全球的多變情勢,「軟權力(soft power)」的興起,使得其他國家得以透過經濟力、文化力等新興權力,來積極參與全球事務,甚至影響全球事務的發展。
金磚四國、東望政策、國際體系、經濟全球化、跨層次分析、軟權力、產業分工、外人直接投資、區域整合、東亞高峰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