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兩岸關係發展對東協地區經濟關係之可能影響
黃兆仁、朱浩 (2010/10/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0期》
兩岸兩會已於民國99年6月29日,在中國重慶舉行的第五次「江陳會談」中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簡稱ECFA。根據本項協議的精神及內容,兩岸將以自由貿易及制度化經濟合作綱要協議,分別就兩岸貨品貿易、服務貿易及投資等經貿活動正常化與便捷化提出具體的作法與時間表,以漸進式的模式持續推動兩岸經貿與投資關係。依目前兩岸協商貨品及服務業早收清單的內容,我方貨品早收清單為539項,總出口金額約為138.8億美元;中國早收清單為267項,金額約28.6億美元。我方長期爭取的機械、石化、紡織、及汽車零配件等大致納入清單,但仍還有若干業界關切項目,諸如部分關鍵石化原料、部分工具機、汽車整車等仍需在後ECFA時期持續協商,爭取最佳產業發展利益。
由於ECFA的推動及簽署,已牽動東亞地區產業競爭力及市場占有率的可能變化,對東南亞地區而言,則會因兩岸及該地區的經濟及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帶動該區域的經濟與貿易的擴張。就「東協加一」的發展經驗來看,東協對中國的貿易量因為2002年簽訂的架構協議,實施關稅減讓,市場開放帶動雙邊貿易量的逐年增加。依中國商務部統計,2000年「東協加一」貿易量逾395億美元,至2004年成長至1,058億美元,占中國整體外貿總量的10%。2004年1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並已於2005年7月開始相互全面性調降關稅,促進兩造在2007年的雙邊貿易總額達2,025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25.9%。2010年1月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正式形成,兩造約有7,000項產品關稅降於零,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將持續朝向正面發展。未來兩岸三地區(台灣、中國、東協)則會因兩岸ECFA的簽訂,更將深化出東協的經濟成長表現。本文主要係以經濟實證的方式來推估,在現行之「東協加一」及兩岸簽署ECFA的並行區域經濟情境之下,兩岸三地區(台灣、中國與東協)總體經濟的可能發展。
經濟實證分析
以2010年5月甫出版之最新版GTAP模型資料庫(GTAP 7.1版)分別來推估計算,在「東協加一」及兩岸簽署ECFA的情境,與「東協加三」及兩岸簽署ECFA的兩種情形之總體經濟可能影響。分述如下:
(一)實質GDP
分析模擬情境對實質GDP的影響,「東協加一」成立及兩岸簽署ECFA後,從模擬結果發現台灣的實質GDP將增加0.21%,中國的實質GDP將會增加0.03%,東協國家實質GDP則是增加0.06%(表1)。相對地,倘若在「東協加三」成立、兩岸簽署ECFA的情形下,從模擬結果發現,台灣的實質GDP將由情境三(沒有簽署ECFA)的減少0.12%,提升為增加0.12%,可以顯示兩岸簽署ECFA的確可以降低「東協加三」成立對台灣經濟的衝擊。
表1 不同模擬情境對實質GDP的可能影響
(二)投資變動
在投資變動方面,「東協加一」成立及兩岸簽署ECFA後,從模擬結果發現台灣的投資將增加2.82%,中國的投資將會增加0.55%,東協國家投資則是增加4.81%(表2)。另外,若在「東協加三」成立且兩岸簽署ECFA的情形下,從模擬結果發現台灣的投資將為增加1.01%。這顯示兩岸簽署ECFA的確可以降低「東協加三」成立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中國的投資將會增加0.80%,比起沒有簽署ECFA的情境三還多增加0.19%;東協國家投資增加8.26%,不過相較於情境三減少了0.20%;日本投資增加1.15%,但相較情境三減少了0.05%;而南韓則是比起情境三減少0.15%。
ECFA、東協加一、東協加三、實質GDP、產業產出、區域經濟整合、台中貿易、FTA影響、經濟融合、投資自由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