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多元化水源推動與新興水源開發的規劃策略和遠景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多元化水源推動與新興水源開發的規劃策略和遠景

黃君浩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1/3人口面臨嚴重缺水壓力

水資源受氣候、地形等因素之影響甚巨,而全球氣候的變遷更造成各區域豐水期及枯水期的降雨量及期間愈來愈不平均,水力供應的波動因而更加劇烈,進而影響區域的供水穩定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nation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已發出全球性的缺水警訊,若無法遏阻或延緩全球暖化效應,將導致氣候型態劇烈轉變、水旱災風險大幅上升、水資源日趨枯竭等問題,預2020年時,亞洲區將約12,000萬人12億人面臨水荒,全球更將會1/3人口嚴重遭受缺水之壓力。

因此,水資源的枯竭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而台灣地區之水資源也不可避免的面臨到相同的難題,隨著都市化、工業化發展與人口成長,台灣地區用水需求逐漸增加,但供水穩定度卻日益不足。在這些因素的交互影響下,如何在兼顧環境品質及自然保育的前提下,提供兼具質與量的水資源,勢必成為未來水資源經營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多元化以及新興水源開發已經成為當前水利工作的施政重點。

 

台灣水資源面臨之問題

(一)地形氣候

台灣本身為一狹長之海島,且有中央山脈南北縱走,造成河川大多呈東西流向,分別注入太平洋及台灣海峽,且河川坡陡流急,使得降雨形成逕流後迅速入海,不易蓄存利用。長期以來水庫一直是存蓄地表水資源的重要設施,根據水利署統計,台灣現有大小水庫40座,總容量22.43億噸,有效容量約20.51億噸。

台灣由於地形、氣候等天然因素,以及高人口密度的情況下,雖年雨量2,500mm以上,為世界平均值之三倍,但水資源的供應仍有問題,每人每年之降雨量僅4,348立方公尺,遠低於平均降雨量少於我國之印度、日本、中國等國家(1)。

 

1  全球降雨量
 

為確保台灣水資源的永續發展,水利署也採取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推展節約用水政策,而另一方面則推展水資源多元化發展政策,除持續興建水庫、攔河堰,開發地下水等傳統水源外,更積極投入推展海水、生活汙水、事業廢水,以及貯留雨水等新興水源的開發利用,以確保水資源穩定供應,減少供水風險。

此外,經濟部1994年起即推動「節約用水措施」,強調提高用水效率與效能,並落實健全用水管理制度1995年核定「現階段工業用水發展政策綱領」2000年推動「節約用水行動方案」,以2005年進行「水資源永續發展政策規劃」等相關政策,以穩定供應工業用水,並持續提升工業用水效率,擴大推動節約用水工作,期2021年達成平均用水回收65%之目標。然而我國目前工業用水回收率落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且工業廢水來源及水質較為複雜,水回收多再利用於清潔及次級用途等,故在水回收再利用之技術面及回收策略之管理面均有待研發突破。

(二)水資源之供需

依西2000~2008年用水統計資料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各標的年平均用水總量約179.78億噸(1),而水庫、川流河水與地下水之年平均供給量分別43.6987.2558.29億噸。水源需求量以農業最大,約128.62億噸,約占全部用水量71.54%,其次為生活用35.50億噸,19.74%,工業用水則16.50億噸,9.18%。但一般認為民生及工業用水之容忍度較低,因此大多需由較穩定之水庫水源供應,剩餘的部分則需由川流河水及地下水供應,惟地下水為有限之資源,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地下水抽水量長期大於天然補注量情況下,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層下陷、排水不良、海水入侵等苦果。

水資源管理多元水源都市汙水回收海水淡化雨水貯留工業用水氣候變遷地下水開發用水回收率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