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亞洲共享城市之借鏡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亞洲共享城市之借鏡

康廷嶽  (2015/08/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8期》

隨著網際網路、行動科技與社群網路的快速發展,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與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引領網路經濟時代來臨。在過去數年,隨著國際經濟情勢驟變以及環境永續意識抬頭,愈來愈多人體認到「擁有資源」必須付出的代價比「共享資源」高出許多,以致「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開始活絡,使得近年來共享相關的新創事業如指數般的成長,並擴散應用至各領域中(Hong et al., 2014;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4)。

依據PwC的報告指出,全球共享經濟規模在2013年約為150億美元,估計至2025年將達到3,350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20倍(Gill Carson, 2014)。其中又以提供網路運輸服務的Uber,以及提供短期住宿的Airbnb,屬全球著名的新創共享經濟企業,市值分別高達412億美元與100億美元(Austin et al., 2015)。

 

共享經濟具有創造經濟價值與解決社會問題的效益

然而共享經濟並非新概念,其源自於1978年Felson與Spaeth所提出的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係透過點對點(peer to peer, P2P)的平台或市集,利用交換、分享、以物易物、交易和租借等方式將事物重新活化的消費行為模式。Nesta (2014)表示,凡是利用網路科技連結各群體,促使商品、技能及事物更有效的利用,均屬於共享經濟的範疇。而共享經濟特色在於透過行動科技將各種閒置資源或服務分享給需要的人,不僅避免資源浪費且增加民眾額外收入,亦能再次創造物品或服務的價值。簡言之,近年受到社會、經濟與技術等三個面向的驅動力,使得共享經濟快速發展(Torben Rick, 2013)。

就城市治理(city governance)的角度而言,順應全球化浪潮並結合在地資源顯得至關重要。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其影響已非單純的空間改變,而是成為一個國家和城市發展的策略考量(Friedmann, 1996; Short et al., 1996)。共享經濟因具有創造經濟價值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雙重效益,因而目前已有超過70個城市加入「共享城市」(sharing city)的網絡中(注1),並協助城市推行共享措施與活動,包含美國的舊金山、加州、紐約等;歐洲的巴黎、柏林、愛爾蘭、羅馬、雅典;亞洲的香港、印度的普那,其中又以韓國首爾在2011年開始推行的「共享城市.首爾」(Sharing City in Seoul)計畫為典範,透過促進條例頒布、網路資訊整合、多元管道廣宣與政策措施推動等方式,全面性的將共享經濟與城市治理結合。

以下將針對推動共享城市的益處先進行說明,再參考韓國首爾的共享城市做法,進而提出城市或地方發展共享經濟的相關建議。

共享城市城市治理首爾經驗共享經濟政策地方創新數位平台空間共享資源整合民間參與永續發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