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傳統水源開發的困境與永續水庫的決策指標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傳統水源開發的困境與永續水庫的決策指標

王勤銓  (2010/12/06)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2期》

水源開發為水資源運用與管理中相當重要的工作,傳統水源開發的主要思維是利用水庫的蓄水功能,以作為穩定之供水。近年來,隨著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對水源衝擊等議題的重視,水資源管理與經營的永續發展性成為各國相當重要的議題。以我國來看,除了因先天地理與水文環境特殊現象,以及後天人為破壞與不當使用等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外,因全球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所導致水文與氣候的異常,均使得水資源永續發展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我國先天地理與水文環境因降雨量豐枯懸殊影響到可留用的水量,地形陡峭與河谷狹窄等地形因素和地質脆弱及不佳,則直接影響到水源利用及防洪治水的功效;而後天人為在土地過度開發、用水量持續增加、超抽地下水、水土破壞等不當利用,更直接衝擊到水文環境。另外,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使得水資源供給產生極大不確定,進而影響到河川可利用流量、地下水或農業需求量受到衝擊,以至於提高水源的稀少性和不穩定性。

有鑑於此,面對過去我國傳統水源開發的困境以及對於社會、生態、環境等衝擊,如何在新建水庫或既有水庫的改善與開發之下,規劃水資源與治理措施,並透過永續水庫的決策指標來確保水庫的開發與運用可以落實到「永續發展」的理念。

 

傳統水源開發的困境

水庫是水資源系統中最重要的人造蓄水體,也是在時間和空間方面控制水資源的最有效方式。由過去水源開發的歷程來看,大型水庫的建設往往被視為現代化、都市化與工業化的重要象徵,甚至營造出沙漠變綠洲、帶動人口群聚發展的「人定勝天」奇蹟,而其他散布城鄉間的小型蓄水庫或水塘也同樣具有累積性的水資源調配功能。由此可知,透過水庫興建以達蓄水的目的除了解決洪旱危機外,也確保城鄉供水的穩定性。換句話說,水庫興建成為過去傳統水源開發相當重要的選擇。

然而,水庫興建以致運用的過程中,除了面對水庫本身因淤積問題導致利用效能受到影響外,對於水庫集水區壩址的硬體建設也將造成外部層面的衝擊,而水庫淤積嚴重程度會直接影響到本身的運轉壽命。由於台灣地質條件不佳,山區地質鬆軟,加上山坡地大量開發,每遇颱風來襲經常造成坡地沖蝕崩塌,導致蓄存水源的水庫嚴重淤積,若未有效進行排砂、清砂的治理工程,將大幅降低水庫的利用。但在進行水庫排砂治理工程中必須使用到水力排砂,又會進一步影響到水庫的供水能力,因此如何在排砂與供水間取得平衡,乃是提高水庫永續利用程度的基本關鍵。

另一方面,從水庫的整體影響範圍來看,水庫的興建過程引發最大社會疑慮在於水庫集水區的壩址占地龐大,興建期間動輒引發集水區上游居民的大規模遷徙與安置問題,以及文化遺產保存的爭議。更重要的是,水庫興建後,架設在河道溪流上的水壩截斷土地與溪流之間的聯繫,所產生的結果是下游河川流量減少、流速減慢、水壩阻隔水中養分流向下游、水溫變化影響魚類棲息,並可能進而引發更大的環境與生態浩劫。同時,在地震頻仍的地區,水庫堰壩的結構安全性以及可能引發的潰堤危機,也成為水庫能否長期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

面對上述各種考量與衝擊,近幾十年來,全球各地興起的反水庫抗爭活動逐漸形成風潮,不僅堅決的反對水庫的新建規劃、反對破壞性的水資源開發計畫,更積極推動拆除既有的水庫壩堤,進而主張較為永續、公平、有效的水資源規劃與治理措施。由此可知,以當前水庫開發與規劃的趨勢來看,不論是新建或既有的水庫,在規劃與治理的決策中,首要考量與跨越的障礙即是水庫的永續發展性。換句話說,未來唯有在永續發展的條件下,水庫才有機會發揮其預定的功能。

水庫永續發展土砂管理水資源調配生態評估指標水庫水質集水區治理社會接受度氣候變遷水庫規劃環境保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