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板塊於金融風暴後之移動趨勢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產業板塊於金融風暴後之移動趨勢

張明海(作者為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2009/05/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5期》

中國產業發展方式中的三個問題

1998~2008年中國三次產業收入結構從18:46:36提升到了11:49:40。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與美英日韓等國家的比較,一產比重仍然偏高,三產仍然偏高(注1)。二產的比重已經接近上限,而且偏重於金屬冶煉加工、食品輕紡和普通電子產品類,裝備製造類仍然不足。三產內部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明顯不足,低端傾向愈加明顯。中國產業總體上,結構仍然偏於低端,處在世界產業價值鏈的下游,「豐產不豐收(入)」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國產業上述現狀背後原因在於產業發展中的三個突出問題。

(一)出口導向在產業結構中占據過分重要的地位

1998~2007年,出口在中國GDP中的份額基本趨於上升。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從2005年開始,出口在GDP中一直占到了20%以上的份額,推動了GDP的2.2~2.5個增長百分點。強勁的出口帶動了跨國公司在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垂直分工投資布局。加工貿易和垂直分工的外資投資分別超過了全部出口和外資投資一半以上的份額。這種性質的出口和外資投資,通過乘數效應進一步拉動了國內產業的投資,並形成了在加工製造和基本材料(如鋼材、塑膠等)行業上的比較優勢(注2),影響形成了整個產業結構。

由此形成的產業結構除了使國內產業對出口需求變化非常敏感脆弱(廣東等經濟表現尤為顯著)外,由於研發和市場兩端在外,國內產業必然處於價值鏈的低端。

(二)產業增長主要依靠資源能源投入的擴張

很早就有研究者指出了粗放發展不可持續的問題,依賴資源和能源等要素的規模投入和環境代價仍然是中國產業發展的重要途經。資源上,如土地資源土地,工業專案用地容積率0.3~0.6,用地模式非常粗放;1997~2005年二產每增加1個百分點的收入,新增土地投入1.1萬公頃(同期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工礦用地年均增加20.6萬公頃),平均產出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注3);產業發展對耕地減少的影響超過城鎮化的影響(注4)。能源利用上,2004年中國能源消耗收入彈性達到高峰1.59(二產為1.72),以後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注5)。環境代價上,1997~2007年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排放分別增加0.3倍、2.4倍和1.7倍。

中國產業發展依賴要素規模擴張的模式,在1997~2007年重要特徵是在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比例上。雖然仍然延續著規模擴張的途經,但是工業資產和固定資產分別增長2.2和1.8倍,明顯高於勞動力的27%增加,人均固定資產從7萬多元提高到15萬元,產業投入結構開始向資本密集型方向轉變。

目前,中國產業結構中偏重於高耗能和高資源投入行業,這些行業往往也是低附加值行業。

(三)研究和開發依然薄弱,產業升級主要依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

研究和開發在產業發展和升級中的作用仍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根據曾培炎副總理的報告,科研機構和院校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比率不到10%,中國70%的數控機床和80%以上的積體電路依靠進口。由於缺乏核心技術,即使中國失去了許多應得利益,也喪失了產業升級的最重要手段。

在自行研究和開發能量薄弱的條件下,中國近10多年以來的產業升級主要依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地區經營戰略下,各地以建立各種開發區為依託,出台優惠措施,迎合國際資本,吸引國際產業轉移來推動本地的產業升級。

由於外資從最接近世界市場的區域開展布局的方式,憑藉了區位優勢,東部在產業發展中獲得了先發優勢。中國產業由東向西的梯度落差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擴大。同時,東部地區出現了投資布局過密化,導致了產業結構雷同、惡性競爭和效益低下,也是中國產業處於低端位置的重要原因,案例之一是沿海的港口產業(注6)。

中國經濟產業結構出口導向資源投入金融危機產業升級自主創新內需動力貿易保護金融體系改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