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政經瞭望】大國競合下的中亞區域政經情勢與展望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大國競合下的中亞區域政經情勢與展望

李麒緯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各國相繼對俄羅斯實施制裁,連帶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對與俄國經貿往來頻繁之中亞國家帶來衝擊。然而,隨著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陸路路線被改道,中亞供應鏈正發展成亞歐航線的重要替代方案。中亞因其地理位置與資源,得以搭上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順風車,不過也因戰略地位重要性,成為美、中、俄三國權力競逐與戰略安全布局之場域。

 

前言

為因應後疫情時代之經濟復甦、俄烏戰爭衝擊、通貨膨脹及供應鏈韌性等挑戰,大國(Great Power)皆著手調整全球政經布局,確保國家與經濟能持續發展。美國除加深盟友合作、圍堵中俄發展、試圖使俄國在國際空間受孤立外,總統拜登亦於2021年年底提出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IPEF),計劃轉移中國在供應鏈中扮演的吃重角色,以及分散供應鏈風險,避免將其集中於同一國。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透過每年舉辦之上海合作組織峰會鞏固夥伴國關係,確保其戰略及經濟利益。另外,兩國也藉由提倡多邊貿易試圖降低受美國供應鏈排擠影響。而歐洲聯盟在2022年陸續透過辦理經貿合作、邀請參與區域組織峰會(注1)等方式,與東協(注2)、韓國等經濟體強化合作,並於2022年10月在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Astana)舉行第一場歐盟與中亞高階會議(The First Regional Central Asia-European Union High-Level Meeting,注3),討論供應鏈復甦(Supply Chain Resilience)等議題。

中亞地區因其地理位置、蘊藏豐富天然資源(注4)、全球供應鏈角色而受大國重視(注5),外交也受限於各大國利益,其中俄羅斯之影響力更甚他國。因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程度、歷史脈絡、民族、宗教及文化差異,使中亞區域劃分並非依照地理位置進行分類,而是經常根據討論背景而有所變化,像是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文件(注6)及歐洲聯盟定義(注7)中,中亞國家為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然而,在聯合國中亞經濟體特別方案(SPECA)中,中亞國家除上述五國外,也包含阿富汗、亞塞拜然(注8)。另外在俄文中,中亞有Средняя Азия (Middle Asia)及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 (Central Asia)兩種意涵。前者較為狹義,用來指稱位處亞洲中部、傳統上非屬斯拉夫人居住,卻曾被俄羅斯統治之地區,如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及烏茲別克(注9)。本文擬依據經貿議題常用範圍,將中亞區域限縮於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及烏茲別克五國,有利於收集現有資料,以促進相關議題之討論。

中亞地緣政治大國競合供應鏈韌性天然資源經濟制裁一帶一路俄烏戰爭影響中國崛起能源安全地區穩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