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中國農業經濟趨勢與政策走向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中國農業經濟趨勢與政策走向

孫林  (2014/10/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0期》

中國農業經濟成就與挑戰

近十餘年來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持續回升,農業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主要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六億噸大關,達到60,193.5萬噸,比2012年增加1,235.6萬噸,增長2.1%(注1)。這已是自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連續第十年獲得增產豐收,而且從2007年開始糧食產量連續七年保持在一萬億斤以上,處於歷史最好水準,成功打破豐歉波動的傳統週期。此外,糖棉油、肉蛋奶、果蔬茶、水產品等其他重要農產品生產也都獲得全面發展,在確保農產品數量增長的同時,農產品品質也不斷得到改善。

現代農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農業機械化水準不斷提高。自2003年以來,中國農用機械總動力保持年均6%的高速增長,全國各種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迅速增長;2011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8億千瓦時,全國大中小型農用拖拉機達到440.65萬台、配套農機具698.95萬台(注2)。根據中國農業部公布的資料,201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54.8%(注3),比2002年增加22.5個百分點。2013年全國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水稻機械種植水準由2005年的7%提高到2013年的35%;玉米機收水準從4%提高到49%,中國農業生產方式已實現由人畜力轉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在中國農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不難看出這一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的同時也帶來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下降、農業生產效益低下等問題,農業永續發展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首先,中國農業長期以來側重追求產量的發展方式引發危機,使農業生態環境呈惡化趨勢。為了獲得農產品高產量,從1980年代起,中國農業就普遍採用依靠化肥、農藥大量投入的無機耕作技術,雖然對提高農業產量、緩解糧食與人口的矛盾發揮作用,但此種增產在很大程度上是透支土地的結果,付出汙染環境的代價,因而是不可持續的。從農業發展的慣性來看,中國農業發展已經對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的生產方式產生很深的路徑依賴。目前中國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最高,約5,800萬噸,畝均使用量也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注4);此外,農藥使用量約180萬噸、農膜240萬噸,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地汙染和地力下降。根據2013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中國有5,000萬畝左右的耕地受到中、重度汙染;全國因草原退化、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沼澤減少10.7%,生態承載問題日益突出。

其次,農業資源匱乏將制約未來中國農業的增長。中國農業發展所依賴的農業資源總量雖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且日益減少,前景堪憂。例如:中國耕地總面積為15億畝,但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2畝,只相當於全球平均水準的1/3;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準的1/4。據估計,在北方缺水地區,地表水的利用率已達43~68%,地下水資源開發率已達40~84%,由於對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和農田大面積的漫灌,使得地面沉降,周遭的江河湖泊斷流枯竭,水資源日趨貧乏,農田得不到充足的灌溉。另外,水資源汙染正急遽擴大,致使能作為資源的水正在迅速縮減。今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的發展,對農業資源占用還會進一步擴大,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作用將會增強。

糧食安全生態農業土地政策農業機械化糧價改革農業補貼規模經營農地流轉農業現代化資源環境壓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