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中國經濟】中國產業變化與工業結構調整問題

 

台經月刊

 

【中國經濟】中國產業變化與工業結構調整問題

孫明德  (2007/03/07)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0卷第3期)》

中國產業消長與其影響

中國三級產業結構,在「改革開放」後主要可分為三個階段1978~1984年期間,中國政府對農業採行「包幹制」,農民收獲在向政府繳納公糧後,餘下的歸農民所有,類似政府將土地租借給農民,農民以實物繳交租金的合約,以取代原有之「三級所有」的農政體制。由於此項制度有利於農民收益權的分配,使得農業產出快速增加1978年農業在中GDP所占比重約28%1984年則上升32.2%,如附圖所示,提高4.1個百分點,此時中國服務業比重197823.7%,微幅增加198424.8%,而工業GDP比重則197848.2%,下降198443%,減少5個百分點。顯示此一階段中國政府的農村和農業改革發揮部分成效,使得「改革開放」之前經濟結構重工輕農的情況有所改變。

 

附圖  中國三級產業GDP比重趨勢變化
 

 

1985~1992年期間,隨著中國對外開放及經濟特區計畫逐步成型,加工貿易帶動工業發展,同時吸引大量勞動力自農業轉向工業部門,使得工業比重上揚,而農業比重則再度下滑1985年中國三級產業比重分別約31%44%25%1992年其比重分別約23%48%29%1993~2005年期間,中國致力發展能源、交通和通訊等投資,重工業中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產業快速成長,使得工業比重迅速上升,其中重工業成長幅度更高出輕工2.3個百分點,而農業比重1993年跌20%2000年後更降15%以下。

 

中國政府的工業升級政策

工業的快速發展雖然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資本密集的重工業發展迅速也帶來許多問題,例如工業對就業人口的貢獻逐年下降,所得不均的問題日益惡化,高耗能、高汙染的企業增加,不僅使得資源的需求大增,並造成嚴重的環境生態破壞,此外部分產業投資過於集中,也造成這些產業的產能擴充速度超過需求成長。為了避免這些重工業發展所引發的不良影響,中國政府在其「十一五」規畫中,除了提出農業及服務業的振興方案之外,更要求工業發展能朝向「優化升級」,其重要目標包括,服務業產值GDP比重及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體就業人員比重,分別在五年內要提34個百分點,為求技術提升,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GDP比重提高2%,並希望扶植自有智慧財產權及品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為了達到上述目標,中國政府列出五個重點產業群,作為主要扶植的對象。其中高科技產業群中包含了電子資訊、生物科技、航太、新材料等四項,設備產業群則包含機械設備、汽車及船舶,另外三個產業群則為能源、原材料及紡織產業。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十一五規劃重工業發展節能環保技術升級外商投資服務業振興農業發展工業優化政策影響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