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所得帶動經濟成長策略之投入產出分析
陳世憲 (2014/07/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7期》
台灣近20年來國內生產毛額(GDP)多半呈現穩定成長的態勢,但同一時間內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顯示,2014年1~3月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平均為新台幣55,872元,雖然較2012及2013年增加,但仍不及16年前之水準。
台灣實質薪資停滯的可能成因
探究台灣實質薪資停滯的可能成因大致可以歸納,包括中國改革開放、全球化衝擊、產業升級太慢、人力資源結構失調等四個層面的影響因素。
(一)中國改革開放
中國於1980年代末期以各種優惠措施,吸引台灣勞力密集產業前往投資,而台灣在1990年代也因逐漸民主化而開放產業到中國投資設廠。自此,台灣企業以「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產品外銷」的「兩岸分工」貿易模式,不僅創造龐大的利潤,也使得台灣經濟得以持續高速成長。此時產業外移主要著眼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使得原本在台灣的非技術性勞工隨著產業外移而大量失業,當然更遑論有薪資調漲的機會。另一方面,外移廠商著重於在中國建立新生產線,移轉了在國內研發創新的投入,也同時限制了技術性勞工的薪資成長空間。因此,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台灣產業外移,為台灣近20年來實質薪資停滯的一大原因。
(二)全球化的衝擊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在1945~1991年期間因東西方冷戰而減緩,不過1990年代因蘇聯與東歐共產國家陸續垮台,加上中國的經濟改革開放,又重新出現新的發展契機,許多國家紛紛與鄰國和貿易對手協商洽簽「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Regional Free Trade Agreement)。台灣由於內需市場相對較小,加上國際政治因素的干擾,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進度緩慢,也造成貿易條件較競爭對手國來得惡劣。這使得依賴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台灣無法透過貿易量成長來活絡國內的就業市場或提升工資水準。
(三)產業升級腳步過慢
1980年代政府透過產業政策鼓勵發展低耗能、低汙染、高附加價值與技術密集的策略性工業,並在1990年代獲得重大成果,台灣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電腦產品輸出國。不過,台灣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一直扮演代工的角色,沒有核心的關鍵技術,也沒有發展自有品牌,所倚賴的是量多質精的低價勞動力。而台灣在1990年代分別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法與全民健保,使得企業經營的難度提升,加上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大量低價勞動力所帶來的磁吸效應,更加速台灣產業外移,進而壓低了台灣的工資水準。同時,由於政府產業政策未有明確的成效出現,而欲扶植的新興產業發展也不如預期,無法帶動就業市場,自然使得工資水準成長呈現停滯。
(四)人力資源結構失衡
由於台灣產業升級緩慢,對高階人力需求無法有效提振,產業界對人力資源需求仍偏重於中低階的人力,但台灣高等教育在2000年後逐步放寬,高階人力資源供給呈現大幅增加。在高階勞動市場供需脫節之下,就業結構產生失衡,逐步排擠到中低階的勞動就業市場,造成人力資源的不當配置,整體薪資水準出現向下修正的壓力,薪資成長停滯或起薪偏低成為必然之結果。
實質薪資、經濟成長、產業升級、投入產出分析、勞動市場、薪資停滯、全球化衝擊、財政政策、消費力提升、企業競爭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