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前景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上海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前景

莊朝榮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功能

   隨著中國政府推動經濟轉型,必須降低對投資的依賴,轉向創新型行業,但僵化的官僚體制卻形成極大的阻力,同時在全國推行改革的風險也很高。於是中國總理李克強選擇將上海自由貿易區規劃為改革試驗場,主要是沿1980年代初在深圳市開創市場化改革舉措,然後將改革經驗推廣至全國的作法。中國國務院20137月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底正式掛牌問世。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涵蓋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面積共28平方公里。根據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內容揭示,預計在實施三年的改革試驗後,將完成加速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和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的開放創新,以及完善法制領域的制度保障等任務。

   在法規的配套方面,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授權國務院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內,對政府規定實施准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根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2013年),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內外商投資採負面清單表列(以下簡稱負面清單),凡是清單上沒有列出的業務,外商投資項目由核准制改為備案制。中國政府希望藉自由貿易區加速各項改革開放的試驗,優惠政策反而不是重點。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背景

   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設計者王新奎指出,在新一輪以投資規則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沒有選擇,必須主動、積極參與。中國只有對投資管理方式進行重大改革,才能適應將要形成的高標準全球投資規則體系,透過擴大開放來促進改革,並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來獲得改革的紅利。而這一以開放促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首先必須在中國開放度最高、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上海進行試驗,這就是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一大國際背景。

   眾所周知,在當前經濟全球化趨勢下,美歐日三大經濟體以結合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TTIP)和多邊服務業協(PSA)三大國際組織,形成新一代高規格的全球貿易和服務業規則,來取WTO。中國被迫同時積極地在中歐、東南亞與東北亞推進自由貿易區談判,以及啟動金磚聯盟。由於要遵守高規格的遊戲規則,對於整體較為落後而且地區間生產力差距很大的中國來說,全面適用的困難度極高。如果先局部開放自由貿易區,讓所有國家都可以自由投資和貿易,並適用較高規格的遊戲規則,一旦試驗失敗了,影響範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進一步擴大推廣至整個中國。

   另外,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轉型關鍵時期,過去過度耗用資源、過度依賴投資的成長模式必須轉變,撤除對生產要素價格的管制,釋放民營企業的活力,朝市場化經濟邁進。在全球經濟復甦的漫長道路上,依賴出口帶動成長的模式也必須改變,轉而更重視內需市場,發展服務業。這意味著國有企業將逐步退出壟斷的地位,境內服務業市場也將陸續開放外商投資,加劇行業間的競爭壓力。改革的目標是市場化,可想而知,過去在保護傘下的既得利益者將逐漸喪失權力,也將帶來極大的阻力。而「開放促改革」的政策確實可以借市場化促進改革,剷除掉大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團。因此,設立上海自由貿易區也正是中國政府力圖推動改革,促進中國經濟升級的重要舉措。

上海自由貿易區經濟改革服務業開放金融國際化投資管理負面清單政府職能轉變法制化挑戰人民幣國際化區域經濟競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